李彦波的个人简介
李彦波,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于湖南省衡阳市,曾用名:曜宇。作家、词人、民间学者、影视编剧、文化策划人。
主要经历
在为数众多的文化人队伍中,李彦波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另类。
李彦波出生在一座因抗战而闻名世界的城市:衡阳(中国唯一抗战纪念城)。这座经历过枪林弹雨、血雨腥风砺炼的城市并没有赋予他传统文人的细腻与委婉,倒是给了他如军人一般刚毅顽强、不屈不饶的意志品质。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南下创业的滚滚人潮,李彦波来到了深圳特区。凭借着勤奋与刻苦,他开创了自己的公司,业务发展得蒸蒸日上……
对当下的人们来说,物质生活的富裕却往往带来了精神世界的空虚,就好比以前挨饿受冻时整天想着吃饱穿暖,可现在吃饱穿暖了,却有些无所适从。于是一些人追求吃喝玩乐的物欲享受、一些人开始沉迷于黄赌毒而不能自拔。而此时的李彦波,却开始了一条不同寻常的道路。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他深感中国虽然在经济建设上突飞猛进,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日益丰富,但人们的精神生活水平并没有随之而得到相应提高,信仰的迷失成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2004年仲夏,李彦波游历衡山,途径南岳忠烈祠(中国大陆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前往拜祭时,却发现主殿堂之内冷冷清清,连个敬香的台子都没有,而山上山下求神祈福的人倒是络绎不绝。李彦波感叹不已:日本侵略者罪孽深重,死后却得到后人很好的供奉及祭奠,而中国的抗战英雄却没有多少人能真正记住。我们整天在抗议日本参拜靖国神社,却对自己的英雄视而不见;我们整天喊着抵制日货,却对自己的假冒伪劣习以为常;我们整天控诉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却从来就没好好反思过,偌大个中国,为什么会受到一个小小岛国的野蛮入侵?!
李彦波感慨之余,发心立愿,决定弃商从文,并开始撰写《中日史鉴》。但是,这一步的转身既不潇洒、更无华丽,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在一个注重经济利益的年代,你突然出来讲什么社会责任、民族精神、信仰理想,有几个人能够真心接受?但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及责任感迫使着他将自己的工作继续。
《中日史鉴》完稿之后,投稿若干家出版社,但都因为题材敏感而不敢承接出版,这本书便沉寂了下来,一等就是八年……
2008年,李彦波旧时的两位曾在商海辉煌过的好友因为涉案而锒铛入狱,第二年各地掀起了打黑风暴,各类黑势力、坏分子似乎在一夜间浮出水面。这一系列的事情对李彦波触动不小,也再次激发起他创作的热情。他决定撰写长篇小说《叛逆青春》,希望从根源上探究中国式“黑社会”的形成原因,并能给予那些走过弯路的人以正确的精神指引和人文关怀。
李彦波离开灯红酒绿、喧嚣噪杂的大都市,来到了风景如画的滇西小镇常住,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作……经过近两年的辛勤笔耕,《叛逆青春》的书稿成型,但出版的过程依旧不太顺利,几经周折仍无结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漫长的求索与等待,李彦波终于迎来了自己文化事业的春天!2013年,两部作品相继出版,并获得了读者朋友的广泛认可与好评。对于他来说,文字作品的出版仅仅只是第一步,能将《中日史鉴》和《叛逆青春》改编成影视作品,让更多人理解作品的良苦用心,才是他所期待的。
主要作品
1、《中日史鉴》
《中日史鉴》,历史社科类书籍,2013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
《中日史鉴》是一本以中日两国重大历史事件为主轴线,探询日本强国经验、反思中国自身弊端、展望两国关系未来的书籍。本书将以简单通俗的文字向大家阐明以下几个问题:
1、日本一个岛国凭什么侵略比它面积大得多、人口多得多的中国;又凭什么在战后短短几十年经济跃居于世界前列?
2、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为什么会遭到岛国日本的侵犯,中国自身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我们要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
3、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两次世界大战,在生存空间和资源匮乏的压力之下,世界要如何样才能真正地拥有和平?
《中日史鉴》文笔朴实、通俗易懂。既有普通读者感兴趣的历史和军事,又有高端读者思考的政治、文化及哲学,涉及的问题关系中华民族之兴衰存亡……
2、《叛逆青春》
《叛逆青春》,长篇小说,九州出版社出版。
《叛逆青春》讲述了一群性格叛逆、桀骜不驯的年轻人,为了追逐名利、实现出人头地的梦想,从天南地北相聚在了深圳。由于习性相近、气味相投,他们接成了好朋友、好兄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或多或少有过一些机会,但在面对黄赌毒等诸多诱惑时,却又不同程度地把持不住自己。当他们在残酷现实和苦涩命运面前幡然醒悟时,却发现青春不再,年华已逝……
主人公曾名利在遭受到重大人生挫折之后,开始了漫漫的反思、求索及自我救赎之路,经过了穿行西部的孤寂与迷茫,最终在西昆仑山脉的慕士塔格峰下豁然顿悟,为自己亦为同道中人找到了打开幸福之门的精神密码。
本剧以生动的事例、真实的人物原型,由浅显入深刻、由轻松入沉重,揭示了黄赌毒对于社会的为害性;凸显出年轻一代在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思想困惑及精神迷惘。
写作风格
用尽可能简单、通俗的文字阐述深刻的道理。
个人观念
1、矛盾与和谐之间的辩证关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谐”成为了中国应用率极高的一个政治词汇。但我们如果以唯物辩证法来诠释“和谐”,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和谐却是和“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和谐的对立面便是矛盾,而绝对的和谐就是没有矛盾。可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相对的事物。这就好比,世间万物皆有相对立的两面:阴阳,黑白,好坏,左右,生死,福祸等等,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和谐,也就是矛盾相对较少的和谐。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减少矛盾的过程,而回避矛盾的和谐,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和谐!
但是,一些人为了营造“和谐”,却不惜掩饰矛盾、回避矛盾,把“构建和谐社会”口号化、空洞化。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和谐”充斥着人们的视线和耳膜,仿佛事情只要挂上和谐这个头衔,矛盾便不复存在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呢?
2、中国文化的“媚好情结”
中国有着许多文化的怪象:
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实话;
喜欢用庸才而不喜欢用人才;
善于制造欢愉却难以承受苦难;
好排场讲面子,不惜为了面子损伤里子;
喜欢追求极致的享受却不知道乐极则生悲……
把这些怪象归纳为一,便折射出中国文化最大的劣根性――“媚好情结”。
“媚好情结”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谄媚和讨好,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当成一种即成的现实;对于事物只注重好的一面,却忽视其坏的一面,不能深刻分析事物好与坏的辩证转换关系;对于事物好的一面的祈求和颂扬到了近乎谄媚的地步。
“媚好情结”的形成、以及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都与中央集权统治和中国适用于农耕的自然环境相关,是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媚好情结”在形成初期也只表现在安于现状、容易满足。而其与儒家的等级意识结合之后,又产生如:虚伪面子观、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等等诸多新的内容。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总病根,皆在这两者之上!
词作欣赏
1、《中国世纪》――《中日史鉴》主题歌
男声: 松花江畔的哭泣,朝天门前的疮痍。
那是怎样的时光啊? 我挚爱的故土。
女声:雨花台上的血迹,金陵城里的呻吟。
那是怎样的岁月啊?我善良的母亲。
男声:血与肉筑起的长城,刀与火炼就的魂魄。
女声:屈辱的日子已成过去,东方巨龙已经站起!
合唱: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母亲的目光在深情凝望着你。
让我们一起用汗水和赤诚谱写中华的振兴,
我们已踏上复兴的征程,我们将迎来中国的世纪!
女声:大山压不弯的脊梁,苦难催不毁的毅志。
男声: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东方巨龙已巍然屹立!
合唱: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母亲的目光在深情凝望着你。
让我们一起用汗水和赤诚谱写中华的振兴,
我们已踏上复兴的征程,我们将迎来中国世纪!
迎来中国的世纪,中国世纪!
2、《沁园春.史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乙酉回眸,烽火故园,铁马萧萧。
憎倭岛贼子,逞显凶狂;嗜杀魔手,高举屠刀。
黄河咆哮:保国护土,何惧血洒头颅抛!
鏊八载,迫强虏缴械,俯首求饶。
百年屈辱尽消。
涌万丈豪情在今朝!
看神州大地,鹏程待展;绣锦山河,百媚千娇。
长铸职责,永铭史鉴,四海炎黄志竞高。
逾千古,愿时代潮头,再起宏涛!
(2005乙酉年仲夏抒怀)
3、《水调歌头.神游》――神情缅怀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
鸥鹭翔湘水, 松柏郁井冈。
昆明池畔喧腾, 故地换新装。
广厦层峦千栋, 霓彩流光万丈,寒士度日难。
同是人间世, 为何两重天?
三十载, 风云幻, 怅人寰。
得失功过, 无愧任凭众生谈。
百年强国志愿,五洲大同理想, 留待后人圆。
立志谋正道, 岂可畏沧桑 ?!
(2006年9月9日/深圳)
4、 《水调歌头.中秋》
叶落秋意渐,佳期近始然。
凝光悠远皎洁,四海盼团圆。
匆匆天涯墨客,历历过往骚人,皆赋风雅谈。
浩月亘千古,悲喜逾人寰。
去日怅、志未泯,鬓先霜。
平生不羁,自问何日注华章。
南国温香霓彩,故园月冷风寒,高堂亦安康?
一壶桂花酿,依醉梦还乡……
(2007年中秋/深圳)
5、《满江红 . 甲午决》――祭奠甲午战争120周年
.
怒浪狂涛,甲午乱,丰岛喋血。
鬼爪恶,海陆并犯、鏖战惨烈。
旅顺满城尸骸腐,刘公环岛龙旗灭。
悲华夏,绵延百年辱,漫长夜……
.
马关耻,犹未雪;
金陵恨,何时灭?
祸心今又起,钓岛欲窃!
剑指东瀛济沧海,刀挥国贼斩蛇蝎。
人心齐,同奔复兴途,惊世界!
.
(甲午年仲夏作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