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锡瑞的个人简介
京城知名基础教育培训机构精华学校的创始人。半个多世纪以来,廖老师所教学生中已有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教授、专家、学者多人(含多位两院院士)。廖老师现担任精华学校名誉校长和精华教育机构董事长职务。精华一直礼聘四中、二中、八中、实验、人大附、北大附、清华附、首师附、十二中、八十中等名校教出过高考第一名,或中、高考单科成绩位居市、区前列的40多位特级教师和80多位高级教师(含全国优秀教师、市、区先进),以及部分青年优秀教师亲自面授辅导(是亲自讲课、答疑,而不仅仅是担当顾问,指导)。
个人简历
1950年至1953年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任教,作为学校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校政管理工作。1954年开始在北京四中任教,是连续三届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的语文老师。1978年创办精华教育机构前身――北京四中和北大医院教工子弟升学辅导班,并将学校发展壮大,成立了精华教育机构。
聊天中我才知道,他就是我今天要采访的主角:廖锡瑞,精华学校的创始人,老校长。
倒水,他用的不是纸杯
他亲切地在我面前坐下,手捧着他看上去用过了很多年的茶杯,并给我倒了一杯水。我注意到,他给我用的不是纸杯,我立刻感觉到一个老教师的朴实与诚恳。
他先给我拿来几份材料,“你先看看材料,然后我们再有针对性地谈。”完全是一副语文教师的做派。
廖锡瑞是语文教师出身,曾在上海南模中学做第一任党总支书记。从1954年到1988年,他在北京四中当了35年的语文老师,连续3年培养了北京高考文科状元。退休之后他依然从事教育行业,精华学校浓缩了他一生的教育梦想。
说起精华学校的历史,得从1978年北京四中子弟补习班说起。1978年,为了让北京四中和北大医院子弟顺利考上四中,廖锡瑞组织不少四中的优秀老师,在课外办起了补习班。这个补习班办了10年,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等到1988年廖锡瑞退休的时候,那时候四中的刘秀莹校长鼓励他把这个班带到社会上去办,可以教更多的学生。于是,“精华学校”诞生了。今天的精华已成北京规模最大的、最知名的培训机构之一,是北京基础教育的老字号,拥有良好的口碑。
“精华这两个字是我起的,意义在于请的老师都是教师中的精华。”廖锡瑞对这个校名带来的含义非常满意。“我们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20多年来,我们请的老师,都是精华。”
对得起老师,老师就会对得起学生
“现在有很多辅导班,大家抢着聘请教师,怎么能够把最优秀的老师吸引过来?”记者问廖锡瑞的用人之本。
“我特别尊重老师,付的报酬高呀。”廖锡瑞回答得非常坦诚。
精华学校办学初期,社会上普遍实行的是副教授讲半天课报酬9元,教授12元。而在廖老师那里讲半天课的中学特级教师却能拿到50元。第一学期终了一算,学校仅赚了57.3元。当时,在精华学校教课的英语特级教师刘劲武偶然知道了这个数字,他忍不住找到廖老师:“您太亏了。您费了那么多心血得到的一个学期的收入,不过是我们半天的课时费,这叫我们心里怎么过意得去。”他执意要退一部分讲课费。
“必须要对得起老师,只有我们对得起老师,老师才能对得起学生。”廖老师有他自己的道理。“你越尊敬老师,老师就教得越高兴,学生也就学得越带劲,学校的吸引力就越大,生源越多,经济效益也就上去了,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廖老师说,对得起老师,不仅仅在于给老师支付更高的报酬,而在于发自内心的对老师的尊敬。这个曾经的状元老师,求贤若渴,对老师真诚热情。他用自己一生的教育实践让老师们看到了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执著和认真。很多老师都感觉到,到精华教课,跟着廖老师干“不丢份儿”。廖老师用自己一生的执著和真诚影响着精华的教师队伍。
教学方法
课外辅导班是否会给孩子增加负担,这一直是社会讨论的话题,精华学校也为此吃过“叫停令”,但“叫停令”没过多久又正式开课了,社会授课环境也松动了,主要原因就是家长和学生反映强烈。家长们说:“我们需要好的课外辅导。好的辅导班确实对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
“我认为,对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廖锡瑞说,“比如我们在学生中展开调查,大部分孩子在精华听完课后,对所学的内容真正掌握了,兴趣和能力提高了,做作业的时间比以前少多了,这怎么能说是增加了孩子的负担呢?一个好的老师,讲课所用的一点时间,能够给孩子带来更高的效率,让孩子学得更愉快,更轻松,更有信心,更加主动……有什么不好呢?所以我觉得,不能光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问题。”
精华学校希望能够通过课外辅导,让孩子们热爱学习,俗话说“开窍了”,“它带来的效果是难以估量的。”
学术著作
如今,将近78岁的廖老师依然在学校忙碌,除了学校的管理工作,他所忙的不是自己教课,而是编辑《精华文摘》。
文摘?我觉得新鲜。廖老师随手抽出一期文摘给我看。那两页印着密密麻麻的文字的小报,一共有五六篇文章,是一篇篇摘自各种报刊的精品,题目分别是:《宽恕是良药》、《爱的教育》、《一个父亲的箴言》、《希望是一架转动的风车》……
我注意到,文章出处各不相同,有《南京日报》、《环球时报》、《深圳商报》、《羊城晚报》、《青年知识报》、《现代女报》、《西安日报》等等,足见这一工作的繁琐。
但廖老师乐此不疲,每周出一次的文摘,他都亲自参加编选。他说,这都是发给学生们的,学生们也很爱看。有的学生说,看到了一些好文章深受感动,甚至改变了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看法;有的同学说,《精华文摘》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泛,让我们接触了许多在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使我们更真实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使我们不再成为井底之蛙……有些文摘读完后使我豁然开朗,有些文摘使我震撼不已,而有些则使我更了解自己、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每张文摘我都留着,有时间就会拿出来看看,每个故事我都喜欢……可以说我有些依赖《精华文摘》了,开心的时候、郁闷的时候、成功的时候、失败的时候,都想拿起文摘读上几篇文章,仿佛成了一种心的寄托。“到精华来,我相信他们不仅仅学到了知识,还会学到很多,比如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自我的认识等等。我要求自己办的是教育,不仅是教学。”他那么自然地说出这些话来,并递给我一篇有关人生价值的文章让我看。他喃喃地说“我把办精华也看成是我自己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看着他的白发,他的皱纹,我不由得对面前的这位老人心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