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林(哈工大教授)

时间:2023-12-14 06:04:03编辑:资料君

林海帆的个人简介

林海帆(1962年-),生于洞头县北岙镇,毕业于康奈尔大学,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从事干细胞生物学、生殖生物学、RNA生物学、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发现了第一个控制胚胎细胞分裂的母体效应基因,曾获得“珍?可芬?查尔斯特誉博士后”奖。

家庭背景

坎坷的少年 1962年―― 中国一个不同寻常的时代,林海帆就出生在洞头县北岙镇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外婆家。他的外公林环岛烈士是我党的革命先驱、侨领,杰出的新闻、教育、文化工作者和社会活动家,而他的爷爷年轻时在上海滩当过码头工人,也许每次回乡带着一点积攒而稍有几分阔绰,在那红卫兵小将说了算的年代,他爷爷的工人身份竟突然变为“恶霸”身份。爷爷的身份变故,使一直生活在外公家的林海帆亦逃脱不了被株连命运。

学习经历

“黑五类”所遭受的冷落、迫害的命运也正如“伤痕文学”中所描述的那样,真真实实地降临在他们的家庭,降临在林海帆少年的成长历程中。那时,他总被列入受审查的队伍……1977年高考第一年,尽管成绩名列全县前10名,却还是被两名没参加高考的工农兵子弟所代替,他连同前10名考生全被刷下。

幼小的心灵是脆弱的,然而也是倔强的。他好思、奋进。英年早逝的外公留下的书法、美术、文学作品,及“五四”运动、新文化时期的书刊……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他的就学生涯富于戏剧性,他入小学年龄不足,而作为旁听生插入三年级,花三年时间读完小学。

家庭的不幸遭遇,使他过早地懂得社会,懂得人生,1976年高中毕业不足15岁的他便早早地在一所小学代课,为家庭挑起了重担。

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高考制度,他辞去代课教师工作,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发奋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复旦大学生物系。在复旦期间,他品学兼优,连续四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成为首届复旦大学奖学金得主。   ? 1983年美国向中国招收公派留学生,这是多少学子的梦想。北大、复旦等我国各名校的学子开始了激烈的角逐,几轮考试后,林海帆专业成绩全国第二名,综合成绩全国第一名,被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录取。

海外展翅 当他踏上美利坚的土地时,他意识到他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祖国。到达当天,他独自安顿好自己的生活,迅速到学校报到,校方十分惊讶,这个年仅21岁的中国学生,怎么没有其他中国学生的通病:学习的高手,生活的低能儿?接着,便是一场体能和智能的考验,长达10个多小时的入学考试,使还没有从时差反应中适应过来的他真的感到吃力。当校方人员微笑地告诉他PASS,他知道,他已在美利坚的土地上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1984-1990年他在康奈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研究。在研究中,他发现了第一个起动胚胎细胞分裂的基因及遗传调控机理。这些成果在Cell、Nature与《冷泉港论文集》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他的博士毕业论文《关于YA第一个母体效劳应基因的控制胚胎发育研究》,在美国学术界引起轰动,定为美国当年最出色的遗传学博士论文,获1990年度美国最佳博士论文奖第一名,刊发于世界学术界最具权威的《细胞》杂志,这是华人科学家首次在《细胞》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他由于科研成果显著,获得了美国“研究生圣贤奖”、美国学术界每年仅有10名最具权威的珍?可芬?查尔斯奖、全美仅3名的“最佳研究生”称号,被康奈尔大学年鉴誉为最年轻、最有成就的博士。

工作经历

做科学家,只有第一,才被认可。这是林海帆抱定的信念。1990年他被华盛顿嘉内基研究所选中,这是一所诞生过数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地方,至1994年,他在那儿从事生殖系细胞分化机制的研究,创立了干细胞研究模式系统,揭示了膜骨骼蛋白对卵子的关键作用,提出了极化理论。他首次对干细胞进行精确定位,证明了干细胞的存在与自我复制行为,发现了“膜骨体”以及几个对干细胞分裂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在那儿,他连续五年获得“珍?可芬?查尔斯特誉博士后”奖,被评为全美“十大科学家”之一,2001年2月成为杜克大学最为年轻的一位终身教授。

1994年,杜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九所高校提出聘请,他选择了杜克大学这所在美国实力和哈佛大学南北对峙的公爵大学,任细胞生物学博士后导师。现任杜克大学综合癌症研究中心干细胞与生殖发育研究室主任,杜克大学校际遗传学、分子细胞生物学、癌症生物学博士后导师。兼任美国国家医疗卫生总署、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留美学生招委、英国Wcllcome基金会、意大利西亚那大学等处基金评审委员会常委、委员,全美生物学家委员会常委,中国复旦、北大、清华大学顾问教授等职务。

研究成果

他的干细胞研究成果已用于攻克白血病,并将继续广泛应用于对癌症、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糖尿病等人类顽症的治疗。他的研究成果曾被Nature、Science、美国《科学家报》、《达拉斯报》等权威刊物以及美国大众媒介与《人民日报》作过专题报道,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重视,2002年小布什总统上任不久,就发表声明:美利坚政府将大力支持干细胞的研究。1994年以来,他应邀主持过二十几个国际性与美国全国性学术会议的有关专题,在五十多个国际性与美国全国性学术会议作过报告,应邀前往五十多所国际性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等,作过学术报告。

培育英才

至2001年,培养过8位博士后、5位博士生。

其中一位博士生2000年度获美国遗传研究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第二名,获荣誉极高的HaroldWicntraub优秀博士生奖。现带有7位在训博士后、6位在读博士生、5位研究生。他曾20多次获得学术嘉奖,包括美国十大科学家奖与工程师最高奖之一的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美国癌症研究会青年教授研究奖和Basil0'Connor青年博导奖。

归国研究

胸怀祖国 他爱家乡。当他在海外荣获殊荣时,他常思念着家乡,思念着母校洞头一中;家乡一企业的医药产品欲打入美国市场,他便热心和有关部门联系,帮助检验;家乡遭受台风袭击时,他立即斥资赈灾…… 他爱祖国。他多次应邀回国在中科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北大、清华、复旦、厦门等大学访问讲学,指导国内同行,建立现代化生物研究课题、审核科研规划等等。他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北京、上海的高校、研究院的讲台上、实验室里。2001年他回国帮助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等地建立干细胞基因移植研究机构和医疗技术规程;2002年他组织在美的华裔博导,成立报国行动队,为祖国建立“科技希望工程”。同年他率先回国,义务为中科院定期培训高科技人才……

社会评价

他总是悄悄地来默默地走,谢绝祖国政府、研究院、大学给予他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及对他的专门礼遇接送。有朋友戏语,这样你会掉价的。他却笑答,报效祖国是我该做的,如果在乎这些,我更掉价。

他曾受邓小平、江泽民、朱F基等国家领导人访美时的专门接见,多次应中国驻美大使邀请参加外交宴会。回国期间,曾接受李岚清等国务院领导,中国教育部,北京、上海、厦门等市委、市政府领导人的多次亲切接见。

科研是爱好和追求

他是世界上证实人体干细胞微环境存在的第一人,并发现了多种在人类与许多生物中共有的干细胞基因。

他出生温州、求学美国,因在干细胞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荣膺多种国际奖誉。

他是耶鲁大学的终身教授,他还是国家科技部的国际顾问,身在海外不忘祖国。

他就是温籍科学家林海帆。2010年,林海帆在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再获肯定――以最高分被授予美国医疗卫生总署开拓者奖 (NIH Director's Pioneer Award),开创耶鲁大学获此大奖的先河。

林海帆踏上干细胞这条道得追溯到27年前――

1983年,美国向中国招收公派留学生,从复旦大学生化系毕业的林海帆,以全国前十的成绩,顺利地被美国著名的康奈尔大学录取。次年,他在康奈尔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分子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成功发现了第一个起动胚胎细胞分裂的基因及遗传调控机理,在美国学术界引起轰动。当年美国遗传学会评选出三篇最出色博士论文,林海帆的《关于YA第一个母体效劳应基因的控制胚胎发育研究》便是其中之一。该论文还被分解为三篇研究论文,一一刊发于世界学术界最具权威的《细胞》杂志。

1990年,研究领域细分,林海帆正式“瞄”上了干细胞。那一年他进入有“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之称的华盛顿嘉内基研究所,从事生殖系干细胞机制研究。4年时间里创立了果蝇干细胞研究模式系统,首次对干细胞进行精确定位,证明了干细胞的存在与自我复制行为,发现了“膜骨体”以及多种对干细胞分裂起关键作用的基因。

此后,随着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与推进,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不断诞生。

1997年,林海帆所在实验室发现一种干细胞的新细胞器(spectrosome),被誉为细胞学的一大突破。1998年,研究室发现了第一个在人类与众多动植物中都存在的干细胞基因家系,在世界生物医学界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2000年国际遗传大会推荐为两项重大发现之一。据介绍,这一干细胞基因家系在人体内起着重要作用,林海帆概括称:“如果家系中某一基因变坏,人便会不育早衰;如果这种基因过度激活,将导致癌症。”这一研究成果一公布就引发了大量跟踪研究,已形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2006年,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里再出成果――发现并命名了新的一类遗传调控分子piRNA,被世界顶尖科学期刊《Science》评为2006年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基于对干细胞的深入研究,和在干细胞与遗传研究领域作出的杰出贡献。林海帆多次应邀担任世界多项最高科学奖的特邀提名人,在国际学术大会上作报告的次数已超过100次。并受邀前往包括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在内的93所国际性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进行学术演讲。而收入他囊中的重量级荣誉更是不计其数――珍?可芬?查尔斯特誉博士后奖、美国青年科学家与工程师最高奖之一的Packard科学与工程奖、美国癌症研究会青年教授研究奖、Basil O'Connor青年学者研究奖……采访中,他的母亲林黎明为记者一一细数。她还告诉记者,林海帆曾受胡锦涛和温家宝等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应邀参加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目前,林海帆任教于耶鲁大学,担任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终身教授,耶鲁干细胞中心主任等多项职务,统领着一支由62位教授、500多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团队继续进行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领域最尖端的研究。

林黎明对记者说,林海帆对待科研的专心与潜心,来自于内心的热爱――在他眼里,世界上再没有比科研更好的职业了。

个人专访

宗兴:林海帆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先问您一个问题,您是哪里人?

林海帆:我是浙江人。家在温州。不是所有温州人都喜欢做生意。我就没有那个基因。(笑)

宗兴:您当年为什么会选择生物医学这个学科,是受了家庭的影响吗?

林海帆:和家庭影响不大。我从小比较喜欢动手和想问题。物理和工程是我最喜欢的学科。后来参加高考时填报志愿,听别人说遗传工程是很有前途的学科,而要学好遗传工程,首先就要打好生物化学的底子,我就填了生化系。

宗兴:能不能简要说说您出国之前的经历。

林海帆:我在复旦生化系读的本科。82年毕业。

宗兴:您是怎样走出国门的?

林海帆:现在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我们那个时候有Cusbea考试(China-US Biology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编者注)。可能不像物理的Cuspea那么有名,当时你首先需要考上国内的研究生,然后参加这个考试。这个考试都是美国人监考,考卷送到美国去改。来了美国后我才知道,这些题目就是各大学博士资格考试等级的题目。全国选拔50多个人,通过面试再淘汰几个。

宗兴:您当时一定考的不错。

林海帆:是的,那个时候机会不多,来了就要抓住。我很幸运考了前十名。当时前五十名学生可以由美方推荐五所大学,其中还有一些小的波折,最后我去了Cornell,那是84年的事情了。在那里我读了6年,90年博士毕业。

宗兴:这六年有什么感受?除了读书,还参加一些活动吗?您应该是比较活跃的人。

林海帆:我读书还是比较用功的。在实验室工作到后半夜是常有的事。我也读了很多文献。我在Cornell组织了中国学生兴趣小组。因为你做研究,视野就应该开阔些。我的同寝室室友是学物理的,搞超弦理论。他就给我们讲超弦,我就给他们讲我研究的东西。这样大家都能互相学习。我还在全系的研究生里面组织了定期的论文研讨会,有时候还有教授来参加。

宗兴:可以想象您六年苦读的情景。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呢?

林海帆:我去了Carnegie Institution of Washington。这是一个研究院,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有段典故。当年钢铁大王Carnegie想出巨资打造全世界最好的大学,别人劝他已经有哈佛和牛津了。所以他建了这样的研究所。这个研究所的研究模式全世界非常少见,因为通常每个实验室都少于六个人。所以这就要求你非常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宗兴:那研究所里面有多少教授呢?

林海帆:我所在的系叫做胚胎系(Department of Embryology)。共有7位教授,其中有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我的导师Allan Spradling就是科学院院士。在那里,我首先开始尝试用果蝇生殖系干细胞为干细胞机制研究的模式系统。我的博士后工作一直到94年。

宗兴:然后就来了杜克大学?

林海帆:对。杜克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在全美是第一流的。来了做助理教授。我在01年得到了tenure(终身教授)。现在我和我的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一起创立了Duke Stem Cell Research Program。我们的这个项目一共有37位教授。

宗兴:能不能和我们大概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领域?

林海帆:我们小组的研究主要是以果蝇、小鼠与人类基因为模式,研究生殖系、血液和表皮干细胞...... Nature和Science曾报告过我们组的研究。

宗兴:看了您谈起研究这样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有一种感觉,就是您对研究特别有热情。

林海帆:对,没错.你说的是最关键的一点。我经常这样和我的研究生们说:“To me, research is a hobby, yet I get paid for doing this hobby full-time. This hobby allows me to contribute to the society and to meet many smart people. There is no better job than this”(对我来说,科研是一种爱好。我全职来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这个爱好可以让我接触到很多聪明人,同时对社会做出贡献,世界上没有比科研更好的职业了.)

宗兴:说的真好。您一共培养过多少研究生?中国学生有几位?

林海帆:已经毕业了5位博士,培养了9位博士后。现在有六位在读博士生,三位在训博士后。我的第一个学生在2000年拿了美国遗传学会最佳博士论文奖。这五位已经毕业的博士中有两位中国学生,都很出色。我的第三个中国学生也很优秀。

宗兴:问一个很俗的问题,比较一下中美学生。

林海帆:中国学生基本功非常扎实。思维严谨,接受能力强。我们叫做“fast learner”。有人说中国学生缺少创造力。我一点也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觉得中国学生很有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和美国人的创造力不一样,中国学生更注重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的创造。而美国学生的创意常裨益于他们的想象力。但是现在少数中国学生缺少毅力。

宗兴:能评价一下现在的中国学生和您那一代的留学生的异同吗?

林海帆:现在的留学生都很聪明,这是肯定的。如果你一定让我说说差异的话,我觉得我们那时候的学生使命感更强一些。那时候个个都想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我希望现在的留学生能多一点雄心壮志,目光要更加远大一些。很多时候你能做的多成功,走的多远,取决于你的目标有多高。

宗兴:现在的这一代留学生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成长起来的,浮躁在所难免。

林海帆:是的。在美国,学术、当官、赚钱是三条不同的路。做学问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就像我刚才提到的,要“乐在其中”。如果要想当官和赚钱,你完全可以找到更快的捷径。

宗兴:您是怎样“乐在其中”的?

林海帆:我给你举个例子。我现在已经拿到终身教职了,但我经常晚上还要来实验室。为什么呢?因为我几天不来,心里就痒痒的。就好像有的人喜欢打牌,几天不摸牌,手就痒痒的。一个道理。

宗兴:您这些年经常回国吗?

林海帆:对,我现在是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国家自然基金会海外评委。我们把海外的一系列同行评议的程序介绍到国内,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隐名、避嫌和同行评议。这样可以使得评选更加公正。

宗兴:除了研究,您平时有什么爱好?

林海帆:我喜欢打壁球,以前还练过空手道。我太太特别喜欢博物馆,我们外出,每到一个地方,必定要去参观当地的博物馆。

宗兴:非常感谢您分享这些心得。

荣誉记录

2018年5月1日,2018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林海帆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上一篇:李建升

下一篇:李复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