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康的个人简介
姜康,男,1969年生,河南人。现为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濮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濮阳市政协书画院特聘书画师。南乐青年书画协会会长,南乐县政协委员。
简 历
1995.9~1999.7景德镇陶瓷学院,本科学习,学士学位;
2000.9~2006.11 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习,博士学位;
2006.11~至今 合肥工业大学,任教
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物流工程;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加的纵向课题:
基于模块化和推理的客车车身快速设计研究(校基金,主持);
合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综合对策研究(地市级,参加);
基于相似性的客车车身模块化轻量化应用研究(安徽省科技攻关,参加);
面向特征的客车车身CAD/CAE分析设计应用研究(地市级,参加);
平面交叉口交通流片段仿真及管控措施实证研究(国家自然基金,参加)
主持和参见的横向课题:
应急多决策融合软件开发(主持);
蚌埠市现状城市交通系统建模与仿真模型开发(主持);
雷达全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工程数据库开发项目 (主持)
雷达结构装配工艺设计工程数据库开发 (主持)
军用电子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标准体系研究开发项目(主持)
雷达结构虚拟维修模型开发项目(主持)
重型载货卡车轻量化技术研究(参加);
重型载货汽车轻量化研究开发(参加);
江淮客车节能分析软件系统(参加);
安凯HFF6890等客车轻量化(参加);
市道路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研究及分析软件系统的研发(参加);
客车车身有限元分析软件(参加)。
教学工作
本科生授课:《微机原理与应用》、《物流工程》、《车辆保险与理赔》
研究生授课:《专家系统与人工智能》、《测试技术与信号处理》
获奖情况
雷达结构自主协同设计,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二等奖
主要论著
[1] 姜康、曹文钢,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结构及管理功能模块设计,合肥工业大学学报(增刊),2002,25(增刊):1077-1080
[2] 姜康、杜晓荣、曹文钢,支持脚本语言的应用系统的二次开发环境的开发研究,计算机应用研究(增刊),2002,20卷(增刊):92-93
[3] 姜康,曹文钢,赵韩,制造网络联盟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的建模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8(12):1489-1492
[4] Kang Jiang, Han Zhao, Wengang Cao, Zhenhua Yu, Bingyu Sun,A Novel Fisher Discriminant Approach Based on Genetic Algorithm,WCICA2006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6:9578-9582,
[5] 姜康,曹文钢,于振华,胡方勤,半承载式客车车身梁体混合有限元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学报,2007,38(7):189-192
[6] 姜康、曹文钢、于振华,基于遗传算法和模糊决策的大规模联盟伙伴选择方法研究,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27(1):169-174,
[7] 姜康、于振华、黄国兴,制造网络联盟企业合作伙伴选择方法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0):106-109,112
[8] 姜康、于振华、黄国兴、高先圣,面向中小制造企业的基于ASP模式的网络联盟企业支持平台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11):99-102,107
[9] 姜康,客车车身结构的快速设计及对节能的影响,安徽节能减排博士科技论坛,2007,325-329
[10] 赵韩、姜康、曹文钢、于振华,制造业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代理模式的研究,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28(9):976-979
[11] 赵韩,姜康,曹文钢,基于ASP模式的虚拟制造平台的研究,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5,(11):86-88
[12] 赵韩,姜康,曹文钢,基于遗传算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制造网络联盟中的伙伴选择研究,机床与液压,2006,(3):45-47
[13] Han Zhao, Kang Jiang, Wengang Cao, Zhenhua Yu,Rough Production Planning of Extended Enterprise Based On Case-Based Reasoning,WCICA2006 Conference Proceedings,2006:7225-7228,
[14] 赵韩,姜康,曹文钢,于振华,李辉,半承载式客车车身结构有限元分析,汽车工程,2007,29(4):346-350,320
[15] 赵韩,姜康,曹文钢,于振,基于ASP模式的农机制造企业信息管理服务平台研究,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197-199
[16] 赵韩; 高先圣; 姜康; 朱凌云,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多目标柔性作业车间调度研究,系统仿真学报,2008,20(22):144-149,EI:14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