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臣的个人简介
李兴臣。字穆野,供职于沈阳市沈河区文化馆书法专业副研究员。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同泽书画院理事,九三学社辽宁书画院副院长,辽宁省东方书画院副秘书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沈阳市沈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兼秘书长,九三学社沈阳市委员会委员,沈阳区政协常委。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者会议代表,辽宁省“北园”二十人书法展作者之一,辽宁省文联授予“三十六名中青年书法家”之一。书法作品曾荣获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全国奖”,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展金奖。全国第三届职工艺术节书法类金奖。作品入选全国第二、三、四、五、六届及全国中青年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书法展。数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展,并发表于杂志、报刊等。
艺术成就
1979年隶书作品荣获“沈阳市首届群众书法展”一等奖
1980年书法作品入选辽宁省书法展
1984年行楷书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展”
1984年全国首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大赛获金奖
1985年被辽宁省总工会授予“一等功”授予沈阳市人民政府奖
1986年行书中堂入选“全国第二届中青年书法展”
1987年书法中堂入选“中国第三届书法展”
1988年书法作品入选“中国书法交流展”
1988年组织参加“北园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1989年草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书法展”
1990年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青年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
1990年行书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届中青年书法展”
1990年组织“二十九人书法展”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展开
1992年行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五届书法展”并荣获“全国奖”
1993年行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四届中青年书法展”
1994年行书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楹联书法大展”
1996年行书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展”
1997年组织沈河区迎春香港回归书法展
2000年被辽宁省文联省书法家协会授予辽宁省三十六人中青年书法家之一
2002年行书对联在全国第十二届“群星奖”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少儿“蒲公英”书法比赛中荣获“金奖”(辅导者)
2004年组织参加辽宁省第二批优秀书法县(区)被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授予沈河区优秀书法县(区)称号
2006年庆祝《书法杂志》创刊30周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著名书法家行草书邀请展
2007年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比赛中获优秀奖
2007年被沈河文化馆书法专业聘为副研究馆员(副教授)
2007年两篇论文发表于《中国地名》
2008年书法作品入选全国千人书法邀请展
2010年中国书法进万家活动中荣获优秀组织奖,先进个人奖
2011年第十四届中韩美术、摄影、书法艺术作品交流展中荣获金奖
2011年唐诗三首在辽宁省首届群众文化节书法展中荣获一等奖
2011年9月18日为纪念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80年,回望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浴血奋斗的14年 “勿忘国耻,共襄复兴”!在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举办了李兴臣等“七人行书法展”。
2011年书法作品被载入“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行”大型文献资料图书《盛世中国当代书画精品典藏》数次参加国内、外书法交流展,并发表于杂志、报刊等。
2012年在中华全总、中国文联、中央文明办、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职工艺术节书法、美术作品展”中,荣获“一等奖”。
人物评价
李兴臣书法作品观感:
李兴臣 沈阳人氏,有声八法已多年矣。初习 隶书,后则草、行、楷并进。其 草书出入怀素,兼法张旭,圆中有方,飘逸中见转折顿挫;其行书得米南宫遗意,复上追兰亭,下参元明人,秀雅柔劲;其楷书本之褚登善,上溯魏晋写经,自成一体,清劲古雅,端岩灵动;其草势楷则均已优入法度,又更学古求新,深思博文,故文采蕴藉,风度翩翩,前途无量也。余不识李君但喜获其楷书《出师表》长卷,复观其作品集,因述所感于后。壬辰春薛永年题。
(注:薛永年、全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批评家,书画家)
胡中惠刊登于沈阳日报的文章:
(胡中惠,原沈阳日报副总编)
天资聪颖的李兴臣于书法创作可谓少年得志:二十几岁即参加全国大展,其书法作品接连入选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书法展及全国青年第二、三、四、五、六、七届书法展;1990年,作为辽宁书法界唯一代表的他参加了全国青年业余文艺创作者会议;几乎同时,又荣膺辽宁省文联授予的“辽宁省三十六名中青年书法家”之一的光荣称号。正当风帆正满好评如潮的时候,如果睥睨左右,如果意气鹰扬,皆在情理之中,然而,年近不惑的他却选择了相对的沉寂而且一寂多年,其间,除个别画廊与传媒偶见他的作品外,各种展览与研讨会难见他的身影。长者为之惋惜,朋友为之扼腕:李兴臣为什么做这样的选择?
芳林新叶催陈叶,河水前波让后波,十几年后的今天,李兴臣以崭新的书法面目做出了有力的回答。原来,李兴臣并未沉沦于市井,自满于厅堂,而是有意避开喧哗与争论,用相当长的时间在“毁我塑我”,不断地“撕碎”自己,不断地“拼接”自己,在与传统的频繁对话中追寻书法的真髓,在艺术云空奔腾时呼唤自己的创作元神,成功地进行了自我阶段性的艺术蜕变,终于完成了一个由技至道从而“得意忘形”的“漂亮的转身”。他“草书书风大有改变,一改过去的甜媚之气,向遒劲、雄浑的书风发展,章法布局有着新的探索,草书线条回致连绵、起伏跌宕,狂而不怪,媚而不俗”。(宋慧莹语)运动员靠成绩说话,资本家靠金钱说话,书法家靠作品说话。李兴臣的书法作品确乎上了新的台阶:格调清雅,气息浓郁,形神兼备,点划中见生命的鲜活跳动,黑白间得情感音符的高低起伏,或一舒块垒,或一展雄强,徐可观高山凌岳之状,疾可闻军旅钲鼓之声……
驱笔至此,似乎应当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了。这一个用“滥”的诗句,但却是一个准确的诗句。李兴臣的“转身”是漂亮的,过程的确是痛苦的。“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自胜者难。难在何处?其一难难在心灵静不下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都市生活的喧闹,文学艺术人的浮躁,再加上遽变的生活信息的爆炸价值观念的失衡,以及艺术家自身的敏感,能够静下心来,一笔一笔在宣纸上发力一步一步在艺路上跋涉的能有几人?谁都知道谁能静下来谁就能成功,可是,又有几人能真正静下来呢?其二难难在苦不下来。书法家不仅要承受“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日课之苦,还要承受“独上高楼”的寂寞之苦。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关于“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三个境界”对于每一位有追求的书法家永不过时。没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寂寞,没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苦修,“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境界焉能凭空实现?其三难难在狠不下来。否定自己,打破自己积攒多年的坛坛罐罐是需要勇气的,走了多年实践证明也是可行的路却要另辟它途是需要才气的,弄得不好,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扬弃,岂不可惜之至?此三难,李兴臣战胜了或者说基本战胜了,因此得以浴火重生,再一次成为艺术的强者。
优秀的领悟能力与精确的表现能力是成就一位书法家的智能必备。李兴臣是聪明的。聪明的李兴臣的聪明之处还在于聪明地看到聪明的不足。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庄则栋曾说过,少年得志未见是个好事。人生如此,艺术如此,书法家也是如此。艺术其实没有所谓“捷径”的,当一方面较快接受新东西的时候,一方面必然显现传统功力的欠缺。书法家的成长与运动员的成长恰成反比,与文学家的成长亦不相类,运动员是在最年青的时候出成绩,文学家是在中青年时出力作,书法家却绝少少年成功的先例。王勃能在十九岁写出《滕王阁序》,贾谊能在二十几岁写出《过秦论》,颜真卿绝不会在这个年龄写出《祭侄文稿》,米芾也不会在这个年龄写出《虹县题诗》。这是因为,书法艺术与京剧等一样,传统就是它们的生命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书法创作繁荣的三十年,老书法家频出新作,青年书法家异军突起,各种书法理念横空出世,但还没有一家完全否定传统而别起炉灶。熟悉李兴臣的人都知道,对于传统,对于文化,他仿佛总是有一种“饥饿感”,而且抓得紧学得狠,像深圳那只拓荒之牛,对传统书法经典作品,几乎逐一进行“反刍”。从张旭、怀素的草书作品中,他悟出文字结体的规律,便以“符号”式的书写,使之疏密相间,平中富奇;或者以圆笔书写,兼施方笔,以平和恬淡的气息给人以亲和之美,丰富的笔法变化,萧散超逸、凝整沉着,运用自如,心手双畅。米芾、王铎又使他书法作品的精神品格得以提升,以凝重沉着再现雄强之神,得心应手中可看到他承古不失变化,融古能为我所用,字里行间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是高尚的;书法家如果心中装的全是古人时人,唯独没有自己绝不是一个成熟的书法家。李兴臣少年时即师从沈阳隶书名家霍安荣,至今能写一手端方的隶书,沈阳中街的“中街”两字即出自李兴臣之手。褚遂良的《阴符经》帖,更是他至今仍不放手的日课。他的行书上追二王,兼融宋意,至今为同道追捧。可是在最近的创作中,他却频以草书示人,这些又引起很多人的不解。杨仁恺先生在谈到草书创作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草书与篆、隶、行、楷异趣,它能表达作者的情绪,因而难度大一些。”李兴臣之选择草书突破,既反映出作为书法家的信心与勇气,同时也能看出李兴臣对中国书法总体精神的准确把握。中国书法,神采为上,真草隶篆,各自机杼,在情感的抒发上,还是草书最能表现自己。李兴臣要写自己呀!他要写出自己的精神,他要写出精神的自己。选择草书做为主打的选手,大都与“狂”字联姻,尽管有的人“狂”在表像,有的人“狂”在内心。李兴臣温文尔雅之态也难掩其一颗不安分的艺术“狂”心,他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阅读古人时人,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寻找艺术的“我”。一位老艺术家谈到书法创新的时候不无感慨地说,搞艺术一代比一代难,作为传统艺术的书法创作几乎没有当代人可以发挥的空间。可是,你写王羲之写得再好,不过是第几万个王羲之而已;你写黄山谷写得再好,也不过是黄山谷的现代戏版而已。作为一个书法家,谁不想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呢?谁不想在前人的基础上也就是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自己的语言呢?书法艺术是激情的艺术,李兴臣有激情,有实力,相信他能在草书创作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新的天地。
有一个书法现象,常常为书法家与书法研究者忽略。这就是多观注如何写而少观注写的什么。书法作为艺术固然有其独有的形式美,书法家选择什么内容书写,也是应当重视的。除酬酢之作外,成熟的书法家选择书写内容就中大有堂奥,说明并诠释书法家的文化视野,价值取向,创作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为书内容颇多,难道仅仅只“白日依山尽”,仅仅“长江东逝水”仅仅“上善若水”仅仅“厚德载物”吗?李兴臣就不是这样。陶渊明的《归鸟》诗,释志勤等的《开悟诗》等禅机四伏的诗句都在他的笔下赋予新的生命。他笔下的郑燮《提出指一竿》正可以作为对他书法艺术追求的总结:“画工何事好离奇,一竿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墙下立,指云擎日待何时?”从此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天命之年的李兴臣仍是雄心勃勃。“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我们有理由期待李兴臣一次又一次“漂亮的转身”,精神饱满地向大气象挺进。
书法作品
杜甫《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纸本局部苏轼 《后赤壁赋》纸本局部曹植《洛神赋》纸本 局部民族魂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