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友尚的个人简介
李友尚生于1905年10月20日,祖父作霖、父亲厚初、长兄友杜(仲甫)皆是秀才。长兄仲甫早年弃教从军,历任十九路军七十八师中校会计科长,驻粤办事处主任,第四十八军上校会计科长。
投笔从戎,报效国家
李友尚自小聪颖好学。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国被军阀统治、受列强欺凌,生灵涂炭,民怨沸腾;孙中山为建立民主共和国,领导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1925年李友尚于省立罗定中学毕业。此时有中学毕业文化程度的人不多,而他又是中学的高材生,因此如果他选择当教师或从政,皆非难事。但在孙中山先生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及长兄的带动下,他立志投笔从戎,报效国家。同年秋,适逢黄埔军校招生,他前往广州报考,获录取编入第四期步科第二团第二连。他实现了投军的愿望,很珍惜在军校的学校机会,奋发努力,掌握了系统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为以后指挥作战与培训军事人才打下了基础。
从军生涯
1925年7月,广州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国民党军各派系部队统一编为国民革命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北伐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革命军以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及统一中国为目的的革命战争。参加北伐的粤系部队,包括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的第十师、第十二师等。同年秋,李友尚从黄埔军校毕业,被派往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任排长,随即参加北伐。北伐军打败了吴佩孚、孙传芳部,收复了武汉、福建、江西。第四军战功尤著,被誉为“铁军”。同年冬,李尚友所在的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原先的第十师编入第十一军的第十师和第二十四师,李尚有归属第十一军第十师。
1928年春,第十师调往海南岛。当时该岛土匪遍地,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已升任连长的李友尚率部参加剿匪。经过10个月的清剿,该师终于肃清了琼岛的土匪。1929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召开军队编遣会议后,第十师初编为独立第二旅,不久又编为第六十师。李友尚晋级为第六十师一二0旅少校参谋,后调任特务营营长、第六团第一营营长、第一八0旅三六0团第一营营长。
由于军队编遣问题,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矛盾激化。晋系军阎锡山、西北系军冯玉祥、桂系军李宗仁结成反蒋介石联盟,1930年5月出兵70万反蒋,蒋介石亦调集几十万大军迎战,爆发了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蒋冯阎桂中原大战。李友尚随第六十师先后在陇海路与津浦路一带参加对冯军、阎军作战。8月攻下济南后,蒋介石以第六十、六十一师参加此次内战有功,特给予嘉奖,以这两个师为基础成立第十九路军,蒋光鼐升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为第十九路军军长。该军还得到100万元犒赏。李友尚任第十九路军中校营长,1931年随该军调往江西参加对红军作战。
“九·一八”事变日军侵略了中国东北三省后,为加快灭亡中国的步伐,在上海挑衅,妄图占领中国第一大工商业城市上海。1932年1月28日,日军向驻守于上海闸北区的十九路军大举进攻。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威震中外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因而爆发。李友尚率部投入激烈的对敌战斗,全营官兵,同仇敌忾,英勇杀敌;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被敌弹击中负伤。十九路军经过33天浴血奋战,以落后的武器粉碎了日军动用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先进装备的5路疯狂进攻,迫使其三易主帅,三次增兵,死伤万余人,始终未能攻占上海。十九路军的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而与此同时,蒋介石、南京政府却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
淞沪停战后,被蒋介石强行调往福建的十九路军联合各派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1933年11月20日,在福州成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人民革命军,仍保留十九路军番号。李友尚毫不犹豫地参加此次事变,成为人民革命军的营长。由于蒋介石调动陆海空三军几十万人镇压“闽变”,并收买了十九路军个别高级军官,“闽变”失败。1934年1月,十九路军遭拆散改编、取消番号,连级以上军官全部撤换,被迫离开。有的另谋其他职业。李友尚当时才二十几岁,从军仅数载,决不愿半途而废,遂投奔黄埔第一期校友唐云山当师长的第九十三师,继续担任营长,后升任第九十三师二七七团上校团长。1938年,他率部先后参加抗日的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
1939年,日军在广西钦州湾登陆,企图切断中国与越南的运输通道,同时建立一块便利日军南进的根据地,故11月开始国民党军队与日军在广西境内进行战斗,称为桂南会战。同年12月开始,国民党军对日军发动一场以牵制、消耗日军为目的的“冬季攻势作战”。李友尚奉命率本团参加此两次战役。一天,他所在的第六军军部被日军进攻,军部警卫部队寡不敌众,战况十分危急。他率部火速赶至,占领有利地形,以密集火力猛烈攻击日军。这及时而勇猛的救兵使警卫部队士气大振,合力夹击日军,致使日军腹背受挫,弃尸累累,狼狈败退。“李友尚勇敢善战,带兵解救了军部”,成为当年在广西谋生的罗定籍人士流传一时的佳话。他因而深得该军军长甘丽初的赏识。
1940年4月,李友尚所在的第九十三师奉命调到广西灵山县,归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部指挥。该集团军总司令蔡廷锴认为第九十三师实力充足。蔡总司令曾检阅李友尚团。据《蔡廷锴自传》一书记载,蔡廷锴的评价是:“该团精神甚好”。由此可见,李友尚带兵有方。
1942年1月,日军向驻守缅甸的英军发动进攻,英军败退,缅甸首都仰光被占,英军要求中国军队尽快入缅参战。国民党军队遂组建远征军。第六军被编入远征军序列,李友尚奉命率领一个加强团进入缅甸顽强抗击日军。1943年,第六军调回国内。他调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桂林)第六分校教官、军官教育队少将队长,主管培训初级军官的工作。
日军攻占衡阳后,以打通湘桂、桂越两条交通线和破坏中国西南空军基地为目的,于1944年9月发动桂柳会战。驻守广西全州要地的国民党第九十三军与日军一接触后未经激战,即擅自撤退,并把带不走的武器弹药和粮食全部销毁。事后该军中将军长陈牧农被处决,甘丽初继任第九十三军中将军长。李友尚调升该军新编第八师少将副师长,随部队参加桂柳会战。官兵们奋勇抗击沿湘桂路进犯的日军先头部队,在桂林以南的苏桥及沿湘桂路抵抗日军,又于桂林以西四合村义宁间占领阵地,加固防御工事拒敌南进。
1945年,国民党的军队大整编。第六十三军及属下新编第八师、暂编第二师均被裁撤,第十师改隶第十四军。军长甘丽初该任第二方面军中将参谋长、副师长,李友尚改任第二十六军少将高级参谋。
1946年,他被选送进入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陆军大学深造,编入将官班乙级第二期。自抗战开始以后,国民党的军队逐步实行担任师级以上的参谋长必须是陆军大学毕业学员的制度,目的是统一战术思想及作战指挥业务,加强各方面的作战联系,尤其是对参谋本部的联系。1947年秋李友尚于陆军大学毕业后,晋升为整编第九十六军少将参谋长,兼整编第四十五师参谋长。他获得此职可谓升迁迅速。在当时,陆军大学毕业的军人比一般军校的毕业生升迁较快,而有黄埔军校和陆军大学双学历的军人,被人们称为“黄大”,尤受重用,故升迁尤速。其它有保定军校和陆军大学双学历的“保大”,和有一般军校和陆军大学双学历的“杂大”毕业生,升迁速度均不及“黄大”。
1948年4月山东潍县战役中,他与该军军长陈金城、该军副参谋长兼政工处长万凌涛等军官被人民解放军俘虏。他们一到了战俘管理所,管理人员就宣布保证他们的人格、生活、健康,包括定期检查身体,有病及时治疗等,严禁体罚和侮辱的行为,从各方面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人民解放军对战俘上述的“三保证”及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有效地促使战俘的思想发生转变。1949年春,李友尚获释放。国民党军队团级以上战俘最快的一般是在1959年特赦释放。他提前获释的直接原因,是他在战俘管理所的现实政治表现良好,而主要原因则可能与他的历史背景有关。他原是十九路军的中级指挥官。十九路军在福建曾与红军议和并合作,1933年双方签订了《反日反蒋的初步协定》。同年他本人参加了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第七兵团司令官、原十九路军将领区寿年亦于1950年初提前获释。
将离开战俘管理所时,李友尚闻国共两党军队大决战第一战役辽沈战役已于1948年11月上旬结束。其后,他见到一批淮海战役被俘的国民党军队官兵,得知淮海战役中,国民党军败得更惨,除一部分起义投诚外,其余精锐部队五个兵团、数十万大军,被解放军全部歼灭。他从山东回乡途经广州时,大决战最后一战平津战役国民党军又以损失惨重而收场的消息传来。此时,国民党部队大势已去,原有八百万大军仅存不足三分之一,战斗力弱、士气低下。余汉谋时任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上将主任,拟推荐李友尚任某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但他对仕途无兴趣,决意回罗定与家人团聚。
解放军乘胜追击残存的国民党军,人民游击武装不断发展壮大,解放区迅速扩展。1949年新春,解放军粤中纵队第四支队及该纵队的独立团进抵罗定。2月,该支队第十四团和罗定县人民政府在罗镜镇成立。不久,该支队在连州圩击溃了国民党省保警两个团与县警队。罗定三分之二以上的地区已成为该支队的游击区,县人民政府组织了区乡政权和民兵。龟缩一隅的罗定国民党当局及其军队陷于四面楚歌之境。4月,出任广东第二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的谭启秀力邀李友尚任该区保安副司令,他亦婉言谢绝。由于他与谭启秀是十九路军的袍泽,又是同乡,出于个人感情的考虑,他答应做谭启秀的私人助手。在此期间,他曾劝说谭启秀释放其部队在罗定扣押的中共地下党员,包括负责人之一的徐某。徐某等因而获释。几个月后,他便离职迁居香港。
晚年十叔
1984年,李友尚应罗定县政协之邀,参加在深圳召开的旅居港、穗的罗定籍知名人士研究征集地方史料问题座谈会。同年年底,他作为原十九路军的部属,应邀回罗定参加廷锴小学建校五十六周年暨教学楼落成典礼。担任参加典礼的旅港十九路军旧部和同乡会会员的领队。抵达目的地,将要出席以自己昔日上级长官命名的学校盛典之际,他感触良多,兴致正浓,欣然为即将在典礼上发言的原十九路军部属代表草拟了发言稿。
自1949年秋起,他一直寓居于香港。由于他人缘非常好,三罗(罗定、郁南、云浮)同乡会的会员们亲切地称他“十叔”(他在族中兄弟排行第十)。有会员说:“十叔慈祥,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我们都很敬重他。”他一向平易近人,即使在军界任职期间,也不摆架子,与人为善,很重亲情,亦重友情。1995年6月16日,李友尚在香港病逝,终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