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澄之的个人简介
刘澄之(1853一1919),字逸上,号印心,清末民初老子故里鹿邑县城南刘凤舞寨(今属郸城县汲水乡辖)人。光绪34年(1908)任鹿邑县同善局教读,豫皖间著名书画家。斋号:有志竞成书屋、尚友书屋、旷逸斋。刘澄之概述
刘澄之出身于书香世家,幼承家教。他3岁丧父,由母亲云孺人抚育成人。早年入私塾,天资聪颖,酷爱书法,习书成癖。塾师以其碍读,屡禁而不能改。为习书他常废寝忘食,不论寒暑,临摹不辍。凡名人法帖,多设法购取,悉心研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即便在家计中衰十分拮据的情况下,仍以水代墨,以砖为纸,坚持苦练。因没钱买笔,便用细竹篾、鬃、麻及捶劈的柳树根自制成笔;没钱买墨,便用锅烟子灰和水代替。他经年累月,乐此不疲,矢志不移,勤学苦练,终于书艺大进,受到督学使者的欣赏。曾由翰林董启绥推荐,为 光绪皇帝御影题字,光绪钦赐“书道多才”四字以示嘉奖。
刘澄之终生以书为友,翰墨作伴,寄书画于神情之外,如痴如醉。他尤喜与名家交流,当时,豫皖一带书法名家 朱炎昭、 王祖同、褚继文、胡纯厚、任兴邦、 王朝宾、筱朴、谢宝树、刘恩波等都多有交往。其书斋经常墨友满座,共同切磋交流书艺。
书法成就
刘澄之书学 颜柳,宗法“ 二王”,又博采众家之长,兼收并蓄,而后自成一格。善楷体榜书,尤精于正、行、草书和小楷,兼工篆、隶。其楷书取 颜柳宽博厚重之体势,含褚虞灵异秀拔之气质,加上浑穆刚健的魏碑笔法的贯通融会,“铁画银钩”,雍容大度,外张中巧露机制,其深得古人三味,锋芒尽挫,光耀内含。如其楷书代表作《男儿八景》,端庄遒劲,大气磅礴,极具颜书的勃郁苍劲,而又有柳书的刚劲挺拔,行笔粗细相间,错落有致。缓笔的大捺出以细锋,锐气逼人;急笔为横弯若断若连,含蓄而有韵味。其楷书另一代表作《岣嵝碑》用笔圆转飞动,秀美婉畅,似颜而只有其神韵,似褚而只有其气度,出神入化,自成一格,隽永高古,不同流俗。以颜书柳体的行草和小楷最负盛誉。其特点是:清朗端庄,严谨秀丽,骨肉匀称,俊逸豪迈,受到墨友及书法爱好者推崇。其篆书师古而不泥古,大胆的以破笔行其法度,逆锋颤抖,捺顿明显,如画而不是画,蒙蒙胧胧,颇有诗意。独具风格,用笔灵活多变,极富新意,结体古朴庄重,超凡脱俗。一变古法,自成脉络,其好友书法家任兴邦写诗赞誉:“古追蝌蚪字,奇拟鸟鱼书,凤逸神全肖,龙蟠体宛如。颜筋兼 柳骨,珍重等琼琚。”自是切当之论。其隶书多为大字对联。他从石鼓文入体,取 邓石如的笔意,一变古法,自成脉络,创独具风格的疙瘩隶书,字体遒劲多姿,雍容盎然,不落俗套,具有近代美术字的魅力,深受行家赞扬,并为后人效法。他的隶书有一特点,即使用点子和断笔特多,融以篆意,“当联处而断之,当断处而联之”,奇宕多姿,妙趣天成。代表作有对联“名酒过于求赵璧,异书浑似借荆州”,读此隶书真如品尝名酒,久而弥笃,别开天地,令人耳目一新。其草书宗法“ 二王”,巧涉宋意,缠绵环绕,气贯神足,一气呵成,如玉带临风,空潭布影。笔力坚劲,内含柔韧,于平实中见奇崛,自然婉畅,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其书法作品在河南、安徽民间流传较广,传世墨卷甚多,字体各异,每幅作品都有独到之处,为后人所称道。
开馆授徒
刘澄之性情豪爽,耿直健谈,豁达大度,但不重功名,不慕仕途,志淡青云。惟潜心研究书法,以教书育人为乐。先后在 鹿邑城北关、王皮溜、虎头岗、汲水集、白马驿和 亳州境内开馆授徒40余年。他忠厚坦诚,琢玉思坚贞,慷慨以为人。凡有求其书画作品者,皆不吝纸墨,有求必应,使求者满意而归。在晚年极其清贫之时,亦不忘乐施行善,常以所得报酬捐赠社会,扶危济贫。还曾鬻田典物以解他人之困。实谓人品书品俱佳,以德高望重,享誉乡里。
刘澄之博学多才,诗、书、画兼备,可惜其诗稿、墨宝和画卷多在战乱和“文革”中散失,可喜的是民间及其家族仍有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