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杰(艺术家)

时间:2023-12-11 11:33:24编辑:资料君

李建杰(艺术家)的个人简介

李建杰,1968年5月生,洛阳市人,1988年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现为洛阳画院院长助理,专职画家;

洛阳美术馆展览部主任;

河南省美协花鸟画艺委会副秘书长;

河南省国画家协会理事;

河南当代国画百家;

2009世界邮展特种藏品――金镶玉“牡丹十二品”作者

李建杰 河南省美协花鸟艺委会副秘书长

云中依稀逢真人

――李建杰山水画艺术略论文:马龙

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继承和创造一直是倍受每一位艺术家关注的问题,甚至可以说这一问题贯穿了艺术家艺术发展的全过程。尤其是在艺术家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面目的时候,如何面对庞大而又浩瀚的艺术传统,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体现当代艺术家的独特思维和精神,就成为具有进取精神的艺术家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大问题。纵观当代画坛,在很多种不同的艺术发展轨迹中,有以传统为根基而不断创新蜕变的,也有以西学为底并不断向传统回归的,有“直指人心,一着便入如来地”的顿悟,也有苦心孤诣,渐入佳境,“少年文章老更成”的渐悟。中原画家李建杰先生的艺术追求即属于边思边悟,边悟边行的渐悟型一类。

就当代国画艺术发展的现实情况说来,这种渐悟式的选择是很需要魄力和胆识的。一方面古典体系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了,想要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往上攀登一步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另一方面,艺术家个人的综合修养、颖悟和创造能力,也同时制约着画家艺术道路的拓展和前进。

李建杰先生很早就已经开始了对绘画传统的学习和思考。与众不同的一点是,他并没有完全地按照古典绘画中旧有符号和组合方式进行他自己的探索。从一开始,他就选择了向传统技法学习但并不完全照搬传统的方式,这样的笔墨个性和心迹无疑来自于他多思而又善悟的性格。

长期以来,李建杰一直都在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时而简淡时而浓重,时而滋润时而苍茫,有全用水墨,淋漓泼洒的,也有施以青绿,高古典雅的。在他的创作中无论一件作品最终倾向于哪一种表现方式,李建杰的一贯思想是,作品应该在有限的空间和笔墨中传递更多更丰富的思想和信息。李建杰先生的山水画多表现中原地区土质松软,草木茂盛的山峦与丘壑。这是画家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景象,也是他最有体会和感受的。

除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学习,李建杰还积极地从大自然汲取创作的灵感。李建杰的山水画创作是他在自然山川中得到灵感以后,又根据自我的感受而“默写”出的一种山水图式。这种表现形式正合着古典画论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

中原地区黄土大地上的丘陵山脉的那种浑朴苍茫、深厚含蓄的气魄与精神,成为他画面中萦绕不断的内在气质和力量。不过在李建杰先生近两年的作品中,画面中又多了一些南方山水中的视觉形象。比如松树,画家说是游黄山后新生的感受。但他画中的松树并不完全是黄山松的模样,他只是取了在黄山观松时的一些具体感受,如今他画面中的松树完全是经过画家内在审美经验创造后的“心象”。此外,芭蕉、竹林、荷塘这些中原地区不多见的形象也开始不断地出现在李建杰的画面中。那种隐约迷蒙,烟遮雾掩的“景象”,更给观者增添了许多南国山水的空灵与滋润。

这是一种很美好的拓展,中原风骨和南方韵致的逐渐融合,使李建杰的画面艺术语言更加丰富,“景”与“境”的关联与生发也显得更加和谐与自然。这种需要不断铺水和点染的笔墨技巧也与画家所选择的宣纸材料更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与沟通。于是观者能够感受得到,在李建杰的画面中,勾、皴、点、染间,那笔墨和线条始终洋溢着一种跃动的美感。

他的线条是松弛而秀拙的,他的笔法是变化而凝重的。他用墨浓淡相谐,干湿得宜。除了一般积墨、破墨等墨色变化外,画家有时还专用宿墨去完成一件作品,且能同样达到变化丰富,同自然之妙有。无论是浓的淡的,还是积墨、宿墨;无论是全景式构图,还是局部小景的特写,李建杰先生的作品都能作到景物突出,纵横变幻间彰显着画家生意昂然的精神境界。这也最终使得李建杰先生的山水画创作在艺术精神的表达与材料技法的运用上不断磨合、完善、成熟。

综观李建杰的作品,观者能分明地感受到画家意在笔先,随机生发的创作模式所传递出来的明快气息。在他的画中,山石结构,树木亭台,飞云流雾皆出于信手拈来。画家的心里似乎隐藏着数不尽的万千丘壑,只是在每次把笔临纸的时候不经意地从他的腕下流淌出来而已,涓涓不断,鲜活生动。这种看似随意的创作方式,其内在决不是草率轻疏,而是画家在多年的绘画创作过程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创作经验。这是每一个成熟的中国画画家所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所谓由不能到能,由能再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过程,也是艺术家逐渐锤炼自己的艺术技巧,提升自我的艺术修养的过程。

单纯地看,李建杰的画作,似乎不太与古法相同,这是因为他并不把自己的创作局限于某家、某派的原因。他广泛地师法历代名家名作的优秀之处,并将那些代表着绘画史发展中最精华的部分加以改造而为我用;他也从不否定当代名家的有益影响,这是他异于常人且高于常人的地方。李建杰画中的生动性,来自于画家敏锐的生活感受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在画面的布景造境中,画家并没有被纷繁杂芜的自然表象所束缚,而是以其艺术的直觉和情感的流布为引导,在由一而生万的思想指导下安山布水,并最终完成作品的。在李建杰的画中,这种“各得其所”的精神气质成为他的作品中独具的美感,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够“各具形态”,布置得法。

张b讲:“作画如做地上文章,做文章如做案头山水”与苏东坡所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都说到了中国山水画在意境的创造上始终是与文学密切相关的。艺术家在创作一件山水作品的时候是把自己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都图写在画面当中了。画面的可读性不单纯是表面的笔墨形象,更深层次的是画家所有的精神内涵都在这尺幅之间倾吐展现了。

在当代画坛,许多画家都在致力于新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创造,可谓形式多样,面目丰富。也有很多艺术家却越发体会到在这种创造和发展的背后,有一个具有无限发掘潜力的艺术宝藏,那就是数千年所形成的艺术传统。新的艺术语言的产生,必须要在对优秀艺术传统的继承上,结合新时代的审美观念和思想而形成。因此,对山水画的发展和改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李建杰的山水画创作是在传统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延续和革新。虽然这中探索进展地比较缓慢,但他代表了一批有思想、有见识的艺术家在对待艺术传统和当代精神问题的时候所作出的努力。在李建杰先生的意识当中,对传统山水画的继承和创造都要有一个基本态度和着眼点。所谓的继承传统,不是在图式和形迹上与古人保持一致,而是要从整个文化内涵上达到与前辈的心迹相契,现代人需要保留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特质。这是中国画艺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承载者所蕴涵的,这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特有的民族审美特征,是中国画赖以生存的生命底线。

李建杰先生把他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通过手中的画笔展现在洁白的宣纸上,幻化出一片变幻莫测,空含万有的诗意的空间,让人激赏,让人沉醉。他的国画创作没有学院派那种对程式和规范的固守和依赖,也没有江湖派的那种盲目和浅薄。这画面来自于生活,也来自于传统。这是画家以独特的个性创造为基础,结合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大自然变化万千的各类景象而逐渐形成的。从李建杰一贯坚持,锲而不舍的创作姿态里,我们很容易看到他对待艺术的虔诚和执着。这样的态度让他安静而从容,让他少了大多数人的张扬和无知。他总是那样低调地、平和地,安详地画着自己的画,思考着自己所面对的问题。

笔者曾受教于李建杰先生多年,知道先生有一方闲章,印文是“云中依稀逢真人”,说是他在一次写生时偶然遇雨后所见到的云涌波涛的壮观景象。这不仅让人想起黄宾虹老人在青城山遇雨时所作的诗句:“泼墨山前远近峰,米家难点万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画意浓。”我们从李建杰的印文和宾虹老的诗句中不难感受到他们在看到那些自然奇观时难以抑制的兴奋心情。这是自然山川赠送给山水画家最珍贵和美丽的礼物,这也正应着山水画家们都很喜欢的两个词叫“江山之助”、“烟云供养”。李建杰先生是勤勉和善思的,他也将一如既往地追逐着他心目中那永恒神圣的一片家山。作为学生,在作文之余,笔者衷心祝愿先生的山水画艺术在无尽的“江山之助”和“烟云供养”中,在与“云中真人”的相契相合中,幻化出如他画面中纵横流走,乍现乍晦的烟云一样的美妙和壮观。

李建杰书法

人皆知建杰先生善画,却多不知先生亦善书。

我的诊室悬有建杰先生所书中堂一幅,两侧联语为“丹心为济世,妙手可回春”, 笔法古拙稚趣,飘逸灵动,已深得为书之三昧,见者无不称奇。

上一篇:敬惠公主

下一篇:凯尔西·罗宾逊(女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