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时间:2023-12-10 08:05:06编辑:资料君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的个人简介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1889年2月3日―1968年3月20日),丹麦电影导演,生于哥本哈根。丹麦艺术电影创始人之一。一生共导演了23部影片。(多数是默片,最后四部影片是有声片);他写的剧本拍成了49部电影。德莱叶影响了后来很多导演,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电影大师,例如罗伯特·布列松、拉斯·冯·特里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作为丹麦影坛首屈一指的电影大师,卡尔·西奥多·德莱叶执导于1928年的《圣女贞德受难记》被誉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类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其经典地位至今无人撼动。这位大师与创造影像圣境的布莱松和体悟电影禅境的小津安二郎共同建构了电影史上一种独特的风格―――超验的影像风格。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早年生活

1889年2月,卡尔·德莱叶诞生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最初被命名为KarlNielsen。他的母亲JosefineBernhardineNilsson是一名未婚的瑞典女佣,婴儿卡尔曾被送养到两个家庭,在他近两岁的时候,一对虔诚的路德教徒夫妇,印刷工CarlTheodorDreyer与妻子IngerMarie收养了他。这个孩子被冠上了养父的名字――卡尔·西奥多·德莱叶。不幸的是,JosefineNilsson却在此时意外身亡,她又一次怀孕了,为了流产她吞服了过量的磷剂而丧命。这使得她送养孩子时向德莱叶夫妇承诺的补偿再也无法兑现。

德莱叶的童年并不快乐。1906年,在修完学校的基础课程后,他离开了养父母的家。年轻的他做过不少办公杂务,后来成为一位兼具禀赋和热忱的记者,他曾为不少有影响力的报社工作,如BerlingskeTindende(丹麦最古老的报纸),Politiken(丹麦第二古老的报社)。1910年,21岁的德莱叶和一群年轻记者创立了一份短命的报纸――Riget。他的闯劲和冒险精神使他对新兴的飞行业所知甚广,他专业而富有魅力的文字介绍吸引了Nordisk电影公司,后来被聘为该公司的热气球技术总监。Riget倒闭后,德莱叶在Politiken报社的一家小分社EkstraBladet找了一份工作,偶尔被参与字幕制作与剧本写作,这些工作使他开始接触羽翼初成的丹麦电影业。1912年,德莱叶的剧本第一次被搬上银幕,1913年,他与Nordisk电影公司签了合同并在两年后成了该公司的全职雇员。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创作历程

德莱叶在Nordisk公司的工作范围很广,从剪辑、编剧到技术指导。剪辑部的工作使他获益非浅,后来他成了该部门的主管。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问及是否有意执导一部电影。德莱叶欣然接受了,他将KarlEmilFranzos的小说改编为一部老式情节剧―― 《审判长》。

德莱叶是以他的第七部长片《主人》(Master of the House)引起兴业制片厂注意的,这部影片1925年在法国轰动上映,大获成功。兴业和德莱叶签下优厚合约,允诺他随心所欲地自主拍片。摆在德莱叶面前可供选择的有几个历史题材,包括法国著名的梅第奇王太后和玛丽·安托万王后的几个故事,但德莱叶最终选择了数年前被罗马天主教廷平反的“圣女贞德”。

追求完美的德莱叶对待任何细节都十分严苛,他钻进故纸堆里深研中世纪的历史知识,影片所用道具、服装的设计、场景的搭建是一个冗长的过程,剧组的美工师是凭表现主义电影《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名扬天下的赫曼·沃姆(Hermann Warm),沃姆为《圣女贞德》(The Passion of Joan of Arc)建造的缩微城堡景观大概是当时欧洲最巨大、最奢侈的布景。外墙坚固厚实,需要支撑浩繁的照明设备及工作人员,内墙是装在轨道上可以灵活移动的。《圣女贞德》最后耗资近1000万法郎,成为当时法国最昂贵的影片之一。

德莱叶在片中采用的手法大胆,最著名的便是贞德大量的面部特写镜头,导演后来陈述自己对人脸的迷恋,认为电影中需要对脸进行永无止境的探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分夸张的摄影角度和超快剪辑,平均每个镜头只有4秒钟,远远超过那个年代的平均程度。这些技术上的特别处理把贞德从彷徨恐惧到慷慨负难的心理演变外化,让人仿佛能够触摸到女英雄真实的灵魂。

然而,种种因素造成了《圣女贞德》的票房大败。虽然事实上德莱叶并没有想花千万法郎拍一部所谓的“艺术片”,但在发行上却被定位为曲高和寡的艺术片。从商业上看,在无声电影时代的末期花费巨资拍默片本就是错误的投资行为(影片开拍时好莱坞还没有发明有声技术),虽说刚刚诞生的有声片还极不成熟,但却一下子吸引了所有观众的兴趣,默片走向衰亡已然是不可抗拒的趋势。再加上有评论家鼓噪丹麦人不可能拍好法国的民族英雄,最终《圣女贞德》的票房收入非常惨淡。

兴业制片厂同时承受着《拿破仑》和《圣女贞德》两部巨片的失败,与德莱叶的片约刚刚履行一部,就无力再继续下去。

20年代末风行法国的超现实主义在随后的几年影响了德莱叶,这类影片往往打着艺术探索的旗号,根本难以从市场上收回投资,所以创作者都需要自筹资金,像让·考克多和雷内·克莱尔的背后都有贵族世家支持。德莱叶找到一个狂热爱好电影的贵族尼古拉斯·德·冈兹堡男爵投了一小笔钱,拍摄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吸血鬼》(Vampyr)。

各种吸血鬼故事在欧洲流传上百年,德莱叶的影片主要是基于作家勒法努(Sheridan Le Fanu)的小说《吸血鬼卡米拉》(Carmilla)改编。为了改变《圣女贞德》“失败”的风格和避免被人讥笑为“圣徒导演”,德莱叶在《吸血鬼》(Vampyr)里完全放弃了大特写、快速剪辑的热烈风格,更加偏向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片中贯穿的情绪也变得冷静、疏离。

投资人冈兹堡男爵同时担纲主角,其他演员也多为业余,和《圣女贞德》一样,拍摄又持续了足足一年。名义上这是德莱叶的第一部有声片――实际上采用的还是默片形式,除了少数地方出现了几次口齿不清的对话。由于影片是德国投资,在法国拍摄,为了兼顾各方,必须拍英语、德语、法语三个不同语言的版本。不可能找到那么多同时掌握了这三门语言的演员,所以这也是尽可能减少开口说话的原因之一。《吸血鬼》一片当然是后期配音,一旦有演员讲话的场景,都会一式一样拍上三遍,为的是模拟三种语言发音的口形。

从《圣女贞德》到《吸血鬼》,为德莱叶掌镜的一直是鲁道夫·马特(Rudolph Mate)。《吸血鬼》大部分时间仍采用德莱叶擅长的室内剧形式,少量外景一律在清晨薄雾笼罩下拍摄,这为画面带来了特殊的朦胧灰暗效果,模糊了现实与梦境的界限。影片开场,喜欢探究神秘文化的艾伦·格雷四处漫游,走到一家旅店投宿,这组镜头在拍摄时间上也是最早,摄影师马特在灯光上的失误却成就了一段影史佳话。观看样片的时候,德莱叶发现这段戏发灰的色调正是他追求的理想状态,按理说,正常情况反而是拍不出这样效果的,他和马特决定将错就错,每次都在摄影机镜头的上方挂上一盏蒙上黑纱的灯,就这样一路拍了下来,真是“弄拙成巧”。

影片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段落是对主人公噩梦的描绘,可以说德莱叶使电影观念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艾伦·格雷梦见他走进一间屋子,房中放着一个开着盖的棺材,他走过去,发现里面的尸体就是他自己。德莱叶在这里采用了死者的“主观视点”,我们可以看到天花板,然后视野中出现两个木匠,他们给棺材钉上盖子,接着棺材被抬起来,走出屋子,穿行在一个小镇上,死者“看”到阳光下的屋顶和教堂尖顶依次滑过,露出一片开阔的天空。

尽管如我们所知,《吸血鬼》在艺术手法上作出了和《圣女贞德》截然不同的拓新,多年之后被誉为影史上最出色的恐怖片之一,但在当时,艺术成就则再一次在商业规则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吸血鬼》的票房挫折和《圣女贞德》并无二致,《吸血鬼》更是德莱叶电影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他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疾病,在欧洲再也找不到任何投资人愿意伸出手来拉他一把,德莱叶黯然回到丹麦,重操旧业做记者去了。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电影年表

10年代,进入电影界
1912年在哥本哈根的北欧电影公司工作,曾担任字幕说明撰写员、剪辑员、编剧。

1919年开始做电影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大总统》ThePresident利用了蒙太奇的艺术手法和特写镜头。
20年代,成名
1921年他拍摄的影片《撒旦的日记》BladeafSatansbog受到争议,他表达了“不公正的根源是政治上和宗教上的偏执性”,不少人认为此片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芬兰1918年的工人革命作了歪曲。

1925年《主人》(MasteroftheHouse)。这部影片是德莱叶的第七部长片,在法国轰动上映,大获成功。引起Sociétégénéraledesfilms制片厂注意,制片厂和德莱叶签下优厚合约,允诺他随心所欲地自主拍片。德莱叶最终决定拍摄圣女贞德的故事。

1927年,《圣女贞德的受难》ThePassionofJoanofArc完成。这部影片被称为世界十大最佳影片之一,在世界电影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影片,在内容上和导演摄影技术上都有新的探索。影片的艺术特点是构思严谨,寓意明确,注重角色的外形与内心刻画。

30年代,远离电影
1932年一个狂热爱好电影的贵族JulianWest男爵给德莱叶投了一小笔钱,拍摄带有超现实色彩的《吸血鬼》Vampyr-DerTraumdesAllanGrey,但事实证明,《吸血鬼》是德莱叶电影生涯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他患上严重的神经衰弱疾病,在欧洲再也找不到任何投资人,德莱叶黯然回到丹麦,重操旧业做记者去了。从此放弃电影事业达10年之久。

40年代――60年代,成熟期
1943年《愤怒的日子》Vredensdag(此时正值纳粹占领丹麦),德莱叶重返影坛,拍摄了丹麦当时最著名的故事片《愤怒的日子》,其情节之奇特让人惊叹,含有很深的寓意。剧本根据H.W.强生的长篇小说改编,取材于发生在挪威17世纪的一桩“女妖案”的传说。

1955年《诺言》Ordet,剧本根据丹麦作家K.蒙克的神话剧改编,本片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大奖。影片表现出一种寻神派的倾向以及对所谓“奇迹”的一种耶稣化的、神秘主义的理解。

40-50年代,德莱叶还对丹麦纪录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拍摄的纪录片有《支援母亲们》(1942)、《丹麦农村教堂》(1947)、《托尔瓦尔德森》(l949)、《斯托尔斯特粤姆大桥》(1950)、《城堡里的城堡》(1954)等。

《盖特尔德》Gertrud(1964),德莱叶最后一部影片。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认奖。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特点

哲思
德莱叶电影在20年代显示出别具一格的哲人气质,他将电影当作自己思考人生的工具。他的电影中充满了宗教意识和哲学思考,他信奉上帝但反对教条化的宗教,他的电影多解析人在宗教信仰和个人欲望方面的困惑;他的电影具有先验主义的色彩,反映了他朴素的人文精神。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像德莱叶这样的思想性占主要地位的电影还不多。

题材
他对神秘主义、人类心理世界、伦理问题等题材有偏好。

电影语言
德莱叶的创作表明他具有高深的电影专业修养,善于使各艺术要素结合为统一的整体。为了最充分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特写镜头(特别是默片时期)、富于联想的蒙太奇。德莱叶创作后期,镜头稳定,风格内敛,显得沉静而孤独。

反商业
德莱叶的电影对纯粹影像的追求到了几近苛求的地步,他以精益求精而著称,造成他一再延宕拍摄时间,这就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他与想赚钱的制片方的冲突。他的影片的票房总是呈低迷状态。德莱叶是一位违背所谓时代精神的大师,是一位叛逆者,或者说是一位殉道者。

影像
德莱叶电影的布景十分考究;比如喜欢在拍摄真实外景的时候,充分展现大自然的美,在他的镜头里,一草一木都显得生气勃勃;在室内景方面,德莱叶很注意布光,人物造型尤其是面部的光线美若雕塑。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佳作评析

《圣女贞德的审判》LaPassiondeJeanned’Arc(1928)
法兰西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故事自电影诞生以来多次被搬上银幕。法国、美国、意大利、德国、俄罗斯、阿根廷甚至日本在电影早期都拍摄过圣女贞德的故事片。然而没有一部在艺术的独创性和对电影艺术史的贡献方面能与本片相比。影片在电影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美学价值和风格特性,整部给人以强力的震撼和视觉冲击,而音乐以弥撒曲和圣咏为主,表达了悲悯和救赎的主题。影片融和了表现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叙事风格,以大量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造型突出了双方立场的对立和不可调和性。

在长达110分钟的放映时间内,几乎全部是特写和大特写,对于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细致到了极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十分夸张的摄影角度和超快剪辑,平均每个镜头只有4秒钟,远远超过那个年代的平均程度。对此导演德莱叶的解释是:人的面部表情才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事实也的确如此,对于人物灵魂世界的深层探索,给影片蒙上了一层神圣的宗教色彩,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影片的这一创造性的实践,堪称空前也可谓绝后。有评论家称其为“电影史上探索人的灵魂的密度最大的一部影片”,不是没有道理。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相关词条

奥塔·埃索里亚尼

费德里柯·费里尼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阿伦·雷乃

安杰伊·瓦依达

大卫·里恩

斯坦利·库布里克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大卫·波德维尔

卡尔·西奥多·德莱叶 - 参考资料

http://www.easytour.com.cn/app/NewsControls/9990.html
http://www.520dvd.com/dznews/html/27/n-227.html
http://msn.mtime.com/my/418964/blog/380842/
http://www.cinewiki.cn/w/Carl_Theodor_Dreyer

上一篇:廖寒梅

下一篇:金昌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