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晴

时间:2023-12-10 02:11:58编辑:资料君

李宜晴的个人简介

李宜晴,土族女诗人,西夏皇族后裔,青海民和县人,被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誉为“少数民族难得的女才”

个人简介

李宜晴(1919年―1977年),土族女诗人,西夏皇族后裔,青海民和县人,被著名学者章士钊先生誉为“少数民族难得的女才”,李宜晴一生道路坎坷,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引起文学界的重视,纵观她的诗,清新婉丽,音调和谐,对仗工整;词或豪放激越,或凄清哀婉。其作品感情真挚,情韵缠绵,生动感人,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是土族文学成就的一个里程碑。《土族女诗人李宜晴诗词注释》,收录了诗40首,词79阕,另有残片6首(阕)。

人生阅历

李宜晴同志自1951年11月调来青海省图书馆,直至1976年10月退休,她在省图书馆工作了整整25个年头。加上新中国成立前在甘肃省兰州市图书馆和夏河县做过图书管理工作时间,可以说,她把一生中最好的年华都献给了图书馆事业。

李宜晴由于是一代名士章士钊先生介绍从乐都调来的,所以,青海省图书馆领导对她很器重。当时,有关部门的领导鉴于省图书馆失过火的惨痛教训,规定馆内夜间除值班人员外,职工一律不准住宿。李宜晴拉家带口从乐都调到西宁,住房成了问题。时任省图书馆馆长的王辅文同志,就帮助李宜晴租赁了隔壁陈家花园的东南楼,并特地在省图书馆西墙根用砖修筑了上下楼的台阶。

李宜晴初到省图书馆时,重新修建的藏书楼刚刚竣工。北京图书馆、甘肃图书馆等兄弟馆大力支援青海,调拨了一些图书,省馆的藏书建设重新起步。省图书馆的古旧图书指的是线装形成的图书和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图书。李宜晴同志当时负责整理、管理古旧图书,同时也参与采购图书工作,以补充馆藏。古旧图书的分编在当时费了一番踌躇,用新编的图书分类法分编,有些书不好归类;沿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又显得不合时代精神,一时不能确定,只好采用便通办法,用登录号排架,编制书名、著者卡片目录,先便于使用,发挥图书的作用。李宜晴同志在这项工作中打下了基础,制作了卡片目录。印象比较深、较为突出的如《东方杂志》《地学杂志》等大部头,具有史料价值的期刊就是李宜晴经手购置的。

1963年李宜晴担任省图书馆采编部副主任以后,在她的主持下,组织人力,修订和补充了省馆原先采用的《北京图书馆中文图书卡片目录检字表》。她们按字体笔画多少,笔形逐字逐字对比,科学、规范地编排,并刻印成册。这本《青海省图书馆中文图书卡片目录检字表》已成为图书馆工具书,成了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李宜晴文史知识丰富,对于同志的请教,她给予耐心解释。过去,每逢重大节日,省馆就教同志们作词的基本知识。

1957年,《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创刊,该报记者李千之向她约稿。李宜晴就写了一首:水调歌头―――为《青海日报?江河源》作。

极目白云外,翘首昆仑巅,行行昆仑尽也,知是江河源。我欲乘槎天上,睥睨三山五岳,俯仰斗角间。万里无云翳,终古好河山。

牧草地,石油井,稼穑田。工农牧业齐著,祖国美家园。莫道江河源尾,同饮江河中水,清浊自相关。欲使蛟龙伏,众手挽狂澜。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李宜晴公开发表的唯一一首词。

李宜晴因会填词作诗而闻达于社会贤达之中,也因词作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牵连。1938年,马步芳代理青海省主席职务时,提出了“训练壮丁、编组保甲、修筑公路、积极造林、厉行禁烟、推广识字”为内容的六大中心工作。1939年2月,赵镜源、基生兰等乡绅写了歌颂“六大中心工作”的诗作,一时属合者众,李宜晴也写了六首诗。之后,姚钧等人将这些诗辑册出版了。这六首诗,就成了她的罪证,因而受到大字报批判。

李宜晴作为一名女人,丈夫不在身边,她一个女人,拉扯三个孩子(女儿王玲,儿子王果、王小寰),吃饭、穿衣、学习都要她一人操心,当娘又当爹,生活艰辛难以细描。李宜晴一生很俭朴,没有穿过华贵衣服,饮食只求吃饭而已,她的嗜好就是吸点廉价的香烟,喝点熬花茶。生活尽管紧紧巴巴,但她乐意帮助别人,有同志结婚,她尽力操办。总之,李宜晴在省图书馆生活的25个年头,虽然平凡,但道路并不平坦。

李宜晴是青海东伯府李土司的后裔,其祖先为元代时西宁州知州及明时西宁卫镇抚指挥李南哥、会宁伯李英、辛丑科进士李巩。李宜晴禀赋聪慧,刻苦好学,酷爱诗词,尤其不间断地钻研古典诗词及声韵格律,并与她丈夫王少夫(甘肃学院文史系毕业)日日夜夜地切磋诗艺,给她的诗词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时 她写了大约200首诗词。1940 年秋在重庆给当时国民党政府考试院长戴季陶呈送了一部手抄本,并请帮助出版,戴细翻她的作品后说:“是不可多得的中华女诗人。”

1946年前后的几年,她在甘肃省图书馆供职时,结识了以赋诗著名的甘青宁监察使高一涵,甘肃学院的历史学教授慕少堂,陇右闻名学者张维、丁宜中、包道平等,他们结成“千龄诗社”, 彼此唱和吟咏,对李宜晴诗词修养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她的作品经常见诸报刊。那时章士钊先生就誉她为“少数民族中难得的女才子”。

1951年由章士钊先生介绍她到青海图书馆工作。1958年她的丈夫王少夫被扣上“右派”帽子送八宝农场劳教,1961年先她而亡。从此,李宜晴精神上非常痛苦。“文化大革命”中她也受到冲击,她所写的大量诗词散佚殆尽。李宜晴的晚景生活是很凄凉的。好在由其表兄李仲连先生收集保存了她的40首诗、70阙词及残篇断章10余首,集成了一部小册子。

今蒙李逢春先生经多方搜集,终获此丛珍,并阐发其精微,重显其光华。纵览之余,总觉其诗词足与古代诗圣先贤相媲美。如她的《湘月?征夫》和《大有?和半隐山人九日感怀》两首词,可以与陆放翁的《书愤》和张元干的《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堪伯仲。她的《虞美人》《减字木兰花》与李清照的《永遇乐》相仿。再如她的《秋园晚眺》,《探芳信?游南禅寺》等,都是一幅幅格调清新、色彩鲜明、意境高雅、情景交融的华章,给人以清幽恬淡的美感。

上一篇:李清(明)

下一篇:历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