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池正士的个人简介
菊池正士(1902年8月25日~1974年11月12日,日本核物理学家,他最早发现了电子显微学中出现的菊池花样(Kikuchi patterns),并给出了正确的理论解释。基本资料
姓名:菊池正士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02年8月25日
国籍:日本
籍贯:东京
民族:大和民族
职业:核物理学家
个人简历
1902年生于东京。1926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物理学专业。
1928年进入理化学研究所开始电子束衍射方面的研究,并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云母薄膜的完整电子衍射花样,首次提出并解释了菊池线现象。
1929年赴德国留学。1934年起任大阪帝国大学教授,主持建造了日本第一个Cockcroft-Walton直流高压加速器。
二战结束后,于1955年起任东京大学原子核研究所首任所长,并成功主持完成了可变能量回旋加速器的建造。
1959年~1964年任日本原子力研究所理事长。1974年逝世。
他的理论
菊池花样 Kikuchi patterns 菊池正士(1902年8月25日~1974年11月12日,日本核物理学家,他最早(1928年,菊池正士早于TEM的发明)发现了电子显微学中出现的菊池花样(Kikuchi patterns),并给出了正确的理论解释。 kikuchi line 是个体效应,一般要看到它,要求晶体完整并足够厚。它的出现是基于严格的布拉格反射,所以当转动晶体时,kikuchi line 会一起转动。菊池线对带轴的敏感程度远远高于衍射斑点,所以需要带轴严格对正(比如照高分辨)时,必须使用菊池线。拍摄菊池线太简单了:把光聚一聚,找一块儿别太薄的单晶,切换衍射。
发明特征
(1) hkl 菊池线对与中心斑点到 hkl 衍射斑点的连 线正交,而且菊池线对的间距与上述两个斑点的距离相等。Rd=Lλ
(2) 一般情况下,菊池线对的增强线在衍射斑点 附近,减弱线在透射斑点附近。
(3) hkl 菊池线对的中线对应于(hkl)面与荧光屏的 截线。两条中线的交点称为菊池极,为两晶面所属晶带轴与荧光屏的交点。
(4) 倾动晶体时,菊池线好象与晶体固定在一起一样发生明显的移动。
精度达 0.1 °和高分辨像:实例:出现菊池线的条件 a) b) c) 样品晶体比较完整 样品内部缺陷密度较低。 在入射束方向上的厚度比较合适:1/2tc垂线与相应的斑点坐标矢量平行; 菊池线对在衍射图中的位置对样品晶体的取向非常敏感,详见下图 对称入射,即B//[uvw]时,线对对称分布于中心斑点两侧;双光束条件,即 s=0,亮线通过(hkl)斑点,暗线通过中心斑点;S+g0 时,菊池线对分布于中心斑点的同一侧;S+g0 时,菊池线对分布于中心斑点的两侧。在旋转带轴的时候,沿着一个密排方向转动,总可以达到一个低指数带轴。这是一个大致的转动过程,通过样品台的倾转,可以让晶轴和透射束方向平行,最后达到电子衍射的效果是各向均一,亮度四周一致。这样才算转正。这种是通过倾转晶体样品使衍射点到位,也就是我说的倒易球。
他的著作
g著『原子物理学概』(岩波辍⊙也ㄈ1947年)
『物理学の概h』(迳椒俊1947年)
『原子より素粒子へ』(丘俊1948年)
『物|の造』(元社 1948年)
『粒子と波』(元社 百花文 1948年)
『原子核物理学』(共立出版 1949年)
『F代自然科Wv座12?原子核の光分解』(弘文社 1952年)
『原子核の世界 第二版』(岩波辍⊙也ㄐ1973年)
共著
『原子核及び元素の人工Q』(岩波辍1940年)
所获荣誉
诺贝尔奖物理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