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润

时间:2023-12-08 15:14:03编辑:资料君

李月润的个人简介

李月润(1928---2012),生于东李村,1946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离休后家居西安。

简介

他勤奋好学,曾就读于本乡私塾本县本县文庙小学、青州师范、渤海三中高中、渤海公学和渤海军校,但他拥有的知识多半来源于自学,离休后仍坚持看书学习,生活充实,注重晚节,自觉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他革命意志坚强,经过战争考验,工作积极认真.他先后在渤海军区、渤海纵队、三十三军、上海警备区、军委公安部队任战士、班长、报道员、记者、编辑;在总参警备部、中央公安部、第二炮兵任秘书、研究员、科长;在新疆军区、乌鲁木齐军区任秘书长、宣传部长;在兰州军区任政治部副主任(正军职).在党内先后任支委、支书、总支书记、大军区政治部党委委员和副书记,大军区党委委员.参加过南渡黄河战役、寿光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广清战役、上海战役等.广清战役中,与另外两位同志一起俘敌13名.荣立二等功二次,三等功四次,四等功一次,当选保卫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一次,并多次获奖。 他爱好文艺,热心业余创作,已出版和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小说集《边防纪事》,散文集《边塞古今》、《陶斋文集》、《过客屐痕》、《书山攀登路》、《书苑拾荒》,小说《一网打尽》、《在边远的山村里》、《秃鹰崖擒匪记》、《金色的盾牌》、《温床上的霉菌》,诗集《竹下短笛》、《虎竹龙沙》等。

履历

李月润,原兰州军区政治部副主任,1928年5月出生于山东省广饶县,幼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就读于本县文庙小学、青州师范、渤海三中高中、渤海公学和渤海军校。1946年9月参军,先后在渤海军区、渤海纵队、三十三军、淞沪警备区、军委公安军、总参警备部、中央公安部、第二炮兵、乌鲁木齐军区、兰州军区工作。历任战士、班长、报道员、记者、编辑、科长、秘书长、宣传部长、副主任等职。主要著作有小说集《边防纪事》,散文集《边塞古今》、《陶斋文集》、《过客屐痕》、《书山攀登路》、《书苑拾荒》,小说《一网打尽》、《在边远的山村里》、《秃鹰崖擒匪记》、《金色的盾牌》、《温床上的霉菌》,诗集《竹下短笛》、《虎竹龙沙》等。上述著作均为国家图书馆收藏。

正军职离休干部李月润同志,因病于2012年10月7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5岁。

社会评价

高逸潇洒著华章
――访兰州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李月润将军
文/罗高仓 蒲 虹 周德峰

读书何须让年少,白首兴味如酒陈。诗海夜游拾珠贝,史山晨度采钰琳。凌虚望月皓千里,临水观鱼辨二心。攻守坚白真天语,面揖古贤入微醺。这是兰州军区政治部原副主任李月润离休后写的一首读书诗,真实地反映他的心迹和壮志。一个冬日的上午,我们迎着凛冽的朔风,拜见了这位曾经在文坛叱咤风云的老将军,有幸亲耳聆听其教诲,目睹和领悟其儒将风范。

挥毫染翰润晚霞

走进西安市翠华南路新疆军区第一干休所的一幢二层小楼,脸色红润,精神矍铄的李老把我们迎进他的书房,房间整齐的书橱里摆满了足有几千册的图书,说明主人是一位饱学之士。我们问为什么将书房起名为陶斋?丝毫看不出有近八旬的李老兴致勃勃地说,我钦佩陶靖节即陶渊明先生的为人,不慕荣利则其乐陶陶,故将书房起名为陶斋。

应我们之邀,李老拿出他离休后所出的三本书送给我们,《陶斋文集》、《过客屐痕》、《虎竹龙沙》,捧着这油墨飘香的新书,心里顿觉沉甸甸的,敬佩之心油然而生。李老解释说,《边塞古今》是20多年前他在担任新疆军区宣传部长期间,作为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30周年献礼的图书,只剩下最后两本不能相送了。现在正在赶写第5本书,他指着书桌上高高的书稿说,这部书名曰《书山攀登录》,准备撰写古今中外几百部精品书的读后感,从2005年4月开始着手写,拟写30万字,现在已经完成26万余字。老将军告诉我们,写这部书有三大难点,一是全集的读后感难写。例如写《莎士比亚全集》、《鲁迅全集》、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指《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当时读这些全集已经过去几十年了,现在回过头来写读后感,还得将这些全集从头至尾读上一至二遍。将军还说读鲁迅全集是赵树理先生1956年告诉他的,赵老说理解一个大家光靠看一两部选集是不够的,要读就要读全集,以便系统学习理解其精神实质。第二难写的是佛学的读后感。李老说文革前中共中央一个红头文件,传达了毛泽东主席的重要批示,大意说中国研究佛学的人太少,不懂唯心论就不会懂唯物论。佛学很大程度上属于唯心论。从那时起李老就开始研读一些佛学书籍。在兰州军区任副主任期间遇到一位老僧,正联系他写的佛学出版事宜,两人为此专门作过一些探讨老僧说,佛学和学佛是两回事,我们皈依佛教是学佛,你们研究学问是佛学。毛主席说的是研究佛学。第三难写的是读毛主席书的读后感。将军说这一辈子他读了近70年的书,这辈子读得最多的是毛主席的书。毛主席的书看起来通俗易懂,但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没有那么容易。中国大文学家胡适当年对青年毛泽东发表在《湘江评论》上的“民众大联合”一文大加赞赏。毛主席也曾尊称胡适为老师。世界上好多事情错综复杂,不是那么一两句话就能简单下结论的。

听着李老侃侃而谈,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一位共和国的老军人,离开领导岗位近20年,还在那里苦苦求索、勤奋笔耕,为自己人生画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后人留下一笔宝贵财富。这可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文稿啊,而是老将军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为祖国为人民捧出的一颗滚烫的心啊!他的晚霞光照大地,永留人间。


饱蘸风华绘屐痕
“获悉《边塞古今》将由长城出版社出版,非常高兴。作者月润同志少年从戎,壮岁戌边,以其革命军人的历史责任感,饱满的爱国热情,简洁的文字,从古到今,纵横议论,勾勒出一幅幅戌边图景,使数千年来神秘而又雄壮、艰险而又光荣的戌边事业,再现于读者面前。以战士情怀、叙戌边情怀,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这是兰州军区原政委李宣化中将为李老出的《边塞古今》一书所作的序,我们摘取其中的一段。从这里即可看出李宣化对才华横溢的李月润的钦佩和褒奖,更是代表组织和人民对他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李老1928年5月出生于山东勃海之滨广饶县乡村的一个书香门弟之家,祖父系前清秀才,父亲金甫公博学多才,后来因当时政府腐败报国无门而改学中医,他母亲爱读传统小说,两个姐姐也爱读现代小说。受家庭浓厚文化氛围潜移默化的熏陶,他从小就喜欢上了文艺,课余之暇他如饥似渴地读文艺书籍,从国内到国外的文学名著,只要能借到他就拼命阅览,象蜜蜂采蜜那样,有时甚至通宵达旦。他的悟性很好,有时灵感来了,他就写下来,在16岁读青州师范时,发表了第一篇5000多字的小说《松的奋斗》,这篇文章被当时我党派到学校搞学运的地下党员孙发佳作为青年学生倾向抗日的事例报告了渤海区党委。他在上高中、渤海公学、勃海军校时,又陆续发表过一些小说和诗文。1946年参军后,曾经在《前锋报》、《进军报》、《公安建设报》当过记者和编辑,后来他从上海调到北京。尤其是1956年初春,28岁的他作为年轻的解放军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全国第一次青年文学创作者代表会议,历时一个月,他结识了军内包括徐怀中、王愿坚、梁信、陆柱国、韩笑等在内的知名作家,亲耳聆听了刘少奇、周恩来、周扬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报告,聆听了全国著名作家茅盾、老舍、艾青、李季等的讲课辅导,还有赵树理、孙黎等作家的经验介绍。这次大会给他莫大的鼓舞和激励,他决心在这里扬帆远航,大干一场。回到部队后,精神振奋意气风发,创作和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就在他向文学高峰攀登、一发而不可收的时候,一场厄运降临到他的头上。1957年7月《解放军文艺》发表他的小说“温床上的霉菌”,当时他和包括徐怀中、王愿坚、丁芒等人的作品进行了无情批判。后来文革开始,他不愿出卖自己的灵魂揭发领导的所谓罪行等原因,从北京调到了新疆。经历了这场刻骨铭心的重大打击之后,他决心洗手不再搞文艺创作了。但他心里迷茫,为人民写作有什么错?
历史是无情而又公正的,文艺的春天又回到了中国大地。1979年11月2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报》同时刊登“关于落实作品的政策公告”,为李月润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平反,恢复名誉,推翻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各种罪状和不实之词。李月润的“温床上的霉菌”作为1957年的代表作选入作为军队纪念建国30周年的《小说选》出版发行。李老重新拿起笔来,为老首长总参警备部部长李天焕写了一本回忆录《气壮山河》,协助老战友郎毅为老首长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程世才写了一本回忆录《悲壮的历程》。李老在新疆边防工作期间,不顾公务繁忙还忙里偷闲,抓紧点滴休息时间,开始以《戌楼杂记》为主题撰写了一些散文、小说、诗歌等文章,发表在报刊杂志上。
古人云,平生能着几两屐。也就是说人这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屐痕就是脚印。李老在这大半生中,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闲暇之余走一条扎扎实实的文学创作之路,路虽然艰难曲折,但他走出的脚印是坚实的也是辉煌的。

陶斋珍馐人景仰

老来端合居长安,戎马平生亦等闲;倦鹤归巢圆昔梦,金刀脱手易旧冠。锄理庭院栽胡豆,笔对儿孙书新篇;奇文初读消永夜,敝裘再补御晓寒。低吟不求惊人语,静坐只参入世禅;时登雁塔瞻故国,偶临渭水垂钓竿。花落从无伤春意,客至犹有贳酒钱。海未扬波鼙鼓静,何需挑灯看征衫。1988年秋,李老花甲之年达到以服役最高年龄而光荣离休,这是他定居于西安市不久写下的一首诗。将军解甲休息,依然宝刀不老、锐气不减,斗志不退,他下决心再写10年才罢笔颐养天年。他常常激情焕发灵感频来,信手拈来为国内外报刊杂志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受到赞扬。期间他还参与了撰写《李天焕传》,1993年开始撰写整理30多万字的《过客屐痕》,后又收集整理30多万字的《陶斋文集》,诗词集《虎竹龙沙》,他早把只写10年写到70岁就罢笔的话抛到九霄云外,越写兴趣越大、越写越收不住笔,他的30多万字的第5本书《书山攀登录》至2007年2月5日已完成初稿。他在“青山夕照“一文里写道,人生苦短而耗费的光阴太多,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我们应急起直追,稍补缺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召唤,生命不息当奋斗不止。学识渊博的李老,如今的作品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几年尽善尽美的程度,我们期待他多留珍馐佳肴于后人。
临离陶斋,我们请教李老如何写文章,有什么经验留予后辈。在我们再三恳求下,他谈了四点。一是多读书做到博约精。博就是多读,曾国藩曾说,书籍之浩浩若江海然,非一人所能饮尽。约就是有选择地读好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精就是精品多读几遍,从中悟出道理来。二是多写多练勤用功。坐而论道不如起来行。人不能懒惰,李老深有体会地说,业余创作是很苦的,一个短篇下来,往往熬得面黄肌瘦。揽镜自照峭然若鬼。梅花香自苦寒来,天上不会掉馅饼。三是多积累,资料勤剪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李老拿出他离休后出的家庭内部刊物《闲瓶》,一个时期出一期,好的资料剪下来大家受益,家里成员抢着看,现在已出254期,还打算继续出下去。他这一辈子坚持写读书笔记,取名为“学海掬蠡”,已经有好几十本。现在搞创作就得益于这些原始资料。四是多商量多修改追求精品。文章不厌百回改。每次文章写出来后不要急于出手不要急于发表,要放一段。等头脑冷静下来自己同自己多商量商量,多斟酌斟酌,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点自以为非少一点自以为是。多征求一下家里人、亲戚朋友的意见,偏听则暗兼听则明。要追求作品的高水准高质量,不要轻易草率就拿出去发,自己满意别人满意了才拿出来发表也不迟,不象新闻消息那样抢时间。烂杏一筐不如鲜桃一个,脑子里要有精品意识,追求精品才会有精品出现,标准不高的人出手的必然是废品或次品,作品质量也就会老在原地徘徊。
听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年近八旬的老将军,他神采奕奕把我们送出大门。我们感慨万千,昔日出生入死的老将军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作品,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地认真地去学习领会。正是:

儒将风范印心间,精美华章堪称贤。
恭祝李公寿比山,温馨幸福永相伴。

上一篇:劳里·梅特卡夫

下一篇:今井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