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青

时间:2023-12-08 12:47:01编辑:资料君

刘丹青的个人简介

刘丹青,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语文》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兴趣为语言类型学、语法学和方言学。

人物经历

刘丹青,男,汉族。1958年8月生于江苏无锡,长于苏州吴江县(现吴江区)。1976年高中毕业,1977年1月作为知青下乡,旋任教于吴江同里中学。高考恢复后于1978年3月入读江苏师范学院(今苏州大学)中文系77级本科。1982年春考入南京师范学院(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张拱贵教授。1984年底留校任教,先后任讲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代汉语教研室主任。其间于1988年夏至1989年夏在美国纽约州的联合学院(Union College)进修教学。1996年调入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副所长、所长、博士生导师。其间于1997年5月至2000年9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徐烈炯教授。2001年4月借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任《中国语文》副主编,次年正式调入,继续任该刊副主编、主编,并先后任所长助理、副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语言学系主任、所长。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

社会兼职

曾兼河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现兼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曾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教育学院、德国柏林社会科学院普通语言学研究所、台湾清华大学、日本京都大学、法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匈牙利科学院语言研究所、韩国庆熙大学、西江大学、高丽大学、首尔大学等处进行访问研究或讲学,并曾在澳门、瑞典、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处参加学术会议。

学术贡献

刘丹青从本科开始从事汉语语法和方言的研究,从跨方言语法比较拓展到类型学视角的跨语言跨时代研究,研究对象覆盖古今汉语、吴、江淮、徽、粤等几大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及外国语言。研究领域以语法为主,兼及语音、词汇语义、文化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英文论文发表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美国、日本、法国、韩国等地的语言学期刊及文集。有著作被翻译成韩国语、日语在韩国、日本出版。

刘丹青致力于将具体语法现象置于人类语言共性和类型差异的大背景下考察,注重理论探讨和新领域的开拓,注重将现代语言学观念引入国内语言的调查研究。他是较早开拓汉语方言语法领域和较早关注语音节律对汉语语法影响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语法研究的语音平面”“语用优先”“唯补词”“无标化”“语言库藏类型学”“显赫范畴”“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去)叹词化”等新概念,也是在国内较早研究框式介词、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和叠加、关系化、标句词、附缀(化)等学术问题的学者。刘丹青是语言类型学在中国普及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还主持编制了多种新型方言语法调查问卷,主持创建了两个方言语法语料库,编著了《语法调查研究手册》。

学术成果

编著类

2017年

《语言类型学》,刘丹青,中西书局,2017。

2015年

《方言语法论丛(第六辑)》,刘丹青、李蓝、郑剑平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年

《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 ? 刘丹青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013年

《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新视角――第五届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012年

《名词性短语的类型学研究》,主编,商务印书馆,2012。

2009年

《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程工、刘丹青主编,商务印书馆,2009。

2008年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编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005年

《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明清吴语词典》,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2003年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话题与焦点新论》,徐烈炯、刘丹青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998年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徐烈炯、刘丹青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南京方言音档》,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徽州方言研究》,平田昌司主编,刘丹青为第三作者。日本东京好文出版,1998。

1996年

《南京方言词典》,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本之一,刘丹青编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年

《汉语语言学》,钱乃荣主编,刘丹青编撰第8章,并任编委。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1994年

《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邵敬敏主编,刘丹青副主编。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1990年

《现代汉语》,钱乃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修订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987年

《语言学概论》,刘宁生、刘丹青、马景仑合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论文类

2017年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问卷》(刘丹青主编、唐正大副主编),《方言》,2017年第1期。

《语言库藏类型学与认知语言学》,《杉村博文教授退休记念?中国语学论文集》,日本东京:白帝社。

《汉语动补式和连动式的库藏裂变》,《语言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2期。

《略说普通话异读词的审音原则》(刘祥柏、刘丹青合作),《语言战略研究》,2017年第5期。

《汉语指代词的若干库藏类型学特征》,《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八辑。

2016年

《汉语中的非话题主语》,《中国语文》,2016年第3期。

《先秦汉语的话题标记和主语-话题之别》,《古汉语研究》,2016年第2期。

《汉语否定句全量宾语的语义解读》(白鸽、刘丹青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16年第1期。

2015年

《汉语及亲邻语言连动式的句法地位和显赫度》,《民族语文》,2015年第3期。

《吴语和西北方言受事前置语序的类型比较》,《方言》,2015年第2期。

《语言能力的多样性和语言教育的多样化》,《世界汉语教学》,2015年第1期。

《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语言学论丛》,2015年第1期。

2014年

《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中国语文》,2014年第5期。

《当功能遇到认知:两种概念系统的貌合神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1(1): 136-156.

2013年

《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藏类型》,《语言研究集刊》第十辑,上海辞书出版社。

《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解释》,《语言暨语言学》专刊50号,台湾中研院。

《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多/少二分与全/有/无三分》,《木村英树教授还历纪念中国语文化论丛》,日本白帝社。

《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方言》,2013年第3期。

《显赫范畴的典型范例:普米语的趋向范畴》,《民族语文》,2013年第3期。

《民族语人称代词的语音象似性》(严艳群、刘丹青合作),《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古今汉语的句法类型演变:跨语言的库藏类型学视角》,载郑秋豫主编《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语言资讯与语言类型》,台湾中研院。

2012年

《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第3期。

《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方言》,2012年第1期。

《高名凯学术精神的恒久价值与现实意义》,《语言学论丛》第45辑,商务印书馆。

《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汉语学习》,2012年第3期。

《北京话代词“人”的前附缀化――兼及“人”的附缀化在其他方言中的平行表现》(白鸽、刘丹青、王芳、严艳群合作),《语言科学》,2012年第4期。

《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一性:显赫范畴扩张力一例》,《语言研究》,2012年第4期。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下)》,《语言学研究》第11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InCahiers de LinguistiqueAsie Orientale41-1, 2012.

2011年

《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上)》,《语言学研究》第10辑,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与信息结构》,《中国语文》,2011年第2期。

《叹词的本质――代句词》,《世界汉语教学》,2011年第2期。

《河南光山方言来自“里”的多功能虚词“的”――共时描写与语义演变分析》(王芳、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2011年第2期。

《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3期。

《语言库藏类型学构想》,《当代语言学》,2011年第4期。

2010年

《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试论动词型和名词型语言的类型差异》,《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第1期。

《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构式的语义透明度和句法地位――当代流行构式个案二则》,《东方语言学》第7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

《〈人称范畴〉导读》(刘丹青、强星娜合作),《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第1期。Anna Siewierska《人称范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导读》,Lindsay Whaley《类型学导论――语言的共性和差异》,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载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

《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汉藏语学报》第4期,商务印书馆,2009。

《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中国语文》,2009年第1期。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下)》(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9年第1期。

2008年

《汉语指示词语音象似性的跨方言考察(上)》(刘丹青、陈玉洁合作),《当代语言学》,2008年第4期。

《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属性》,《中国语文》,2008年第1期。

《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世界汉语教学》,2008年第1期。

《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语法研究和探索(十四)》,商务印书馆,2008。

《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语言学论丛》第38辑,商务印书馆,2008。

《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研究》,载沈阳、冯胜利主编《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

Syntax of space 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In Dan Xu (ed.)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Springer, 2008.

2007年

《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燕赵学刊》春之卷(创刊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

《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中国语教育研究》(韩国),2007年第6号。

《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载沈家煊、吴福祥、李宗江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商务印书馆,2007。

2006年

《名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汉语学习》,2006年第1期。

《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中国方言学报》第1期,商务印书馆,2006。

《差比句与等比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载云贵斌主编《语言学名家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焦点(强调成分)的调查研究框架》,《东方语言学》创刊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005年

《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中国语文》,2005年第1期。

《从所谓“补语”谈古汉语语法学体系的参照系》,《汉语史学报》第五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刘丹青、刘海燕合作),《方言》,2005年第2期。

《语法调查和研究中的从属句问题》,《当代语言学》,2005年第3期。

《形容词和形容词短语的调查研究框架》,《民族语文》,2005年第4期。

《句类和疑问句和祈使句――〈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语言科学》,2005年第5期。

《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4期。

《小句内句法结构:〈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节选》,《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第3期。

《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中国语学》(日本)252号,2005。

2004年

《先秦汉语语序特点的类型学观照》,《语言研究》,2004年第1期。

《深度和广度: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追求》,载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编《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

《理论语法与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载张洪明、谢家浩和唐秀玲主编《语言理论与语文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4。

《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学术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

《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载石锋、沈钟伟主编《乐在其中――王士元教授七十华诞庆祝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Review ofSinitic Grammar: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ed. by Hilary Chappell.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Identical topics: A more characteristic property of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32, No.1, 2004.

2003年

《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语言类型学与汉语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第4期。

《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载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汉语研究(一)》,商务印书馆,2003。

《差比句的调查框架与研究思路》,载戴庆厦主编《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

《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载戴昭铭主编《汉语方言语法研究和探索》,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2002年

《赋元实词与语法化》,载潘悟云主编《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

《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中国语文》,2002年第5期。

《汉藏语言的若干语序类型学课题》,《民族语文》,2002年第5期。

《汉语中的框式介词》,《当代语言学》,2002年第4期。

《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语言学论丛》第26辑,商务印书馆,2002。

2001年

《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研究》,《中国语文》,2001年第5期。

《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2001年第4期。

《试论话题焦点敏感算子“可”》(刘丹青、唐正大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001年第3期。

《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语言研究》,2001年第2期。

《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研究》(香港)总9期,2001。

《汉语方言语序类型的比较》,《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创刊2期,2001。

《论元分裂式话题结构》,载范开泰、齐沪扬主编《语言问题再认识――张斌先生从教50周年暨80华诞庆祝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000年

《汉语相互性实词的配价及其教学》,载沈阳主编《配价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2000。

《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2000。

《粤语句法的类型特点》,《亚太语言教育学报》(香港),2000年第2期。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ctors on language and the interaction among approaches on linguistics: Review ofInteraction and Variation in the Chinese VO Constructionby Her One-Soon,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Vol. 28, No.1, 2000.

1999年

《语序共性与歧义结构──汉语歧义的类型学解释》,载石锋、潘悟云主编《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庆祝王士元教授六十五岁华诞》,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

《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代词》,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1998年

《普通话与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刘丹青、徐烈炯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第1期。

《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刘丹青、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8年第4期。

1997年

《〈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中国语文》,1997年第4期。

《港式中文词语小札》,《词库建设通讯》(香港),1997年第4期。

《虚岁与实岁的优劣与选择》,《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7年第1期。

《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载李如龙、张双庆主编《动词谓语句》,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1996年

《词类与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南京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王夫人和薛姨妈谁长谁幼? ──语言和方言的证据》,《中国语文通讯》(香港),1996年第1期。

《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载张双庆主编《动词的“体”》,香港中文大学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出版,1996。

《苏州方言的体范畴系统与半虚化体标记》,载胡明扬主编《汉语方言体貌论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995年

《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汉语语法学体系建设断想》,《语文研究》,1995年第2期。

《汉语语法单位分级理论的再探讨》,《汉语学习》,1995年第2期。

《无锡方言的体助词“着”和“则”(仔)》,《中国语言学报》总第6期,商务印书馆。

《苏州方言变形形容词研究》(谢自力、刘丹青合作),《中国语言学报》总第5期,商务印书馆。

《“当代吴语研究”述评》(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95年第1期。

《1992年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综述》,《中国语言学年鉴(1993)》,语文出版社。

《创新、突破、飞跃与缺憾──评于黄本〈语言学概论〉》,《汉语学习》,1995年第6期。

1994年

《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载邵敬敏主编《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亲属称谓在非亲属交际中的运用》(潘文、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94年第2期。

《“唯补词”初探》,《汉语学习》,1994年第3期。

《南京青年流行语》(刘丹青、黄粤宁合作),《南北城市青年流行语》,华夏出版社,1994。

1993年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3年第2期。

《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南京师大学报》,1993年第1期。

《科学精神:中国文化语言学的紧迫课题》,《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他、她、它”三分法的弊端、根源与对策》,《语文建设》,1993年第4期。

《专名翻译规范化的两大课题──统一与保真度》(刘丹青、石汝杰合作),《语言文字应用》,1993年第4期。

《汉语称谓中的长幼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2期。

《汉语称谓中的男女伦理文化》,《语文月刊》,1993年第4期。

1992年

《吴江方言g声母字研究》,《语言研究》,1992年第2期。

《“到”的连词用法及其语义》,《汉语学习》,1992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3年第2期。

《〈南京方言词典〉引论》,《方言》,1992年第2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四)》,《学语文》,1992年第2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三)》,《学语文》,1992年第1期。

《文化语言学的新收获──读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语文研究》,1992年第1期。

1991年

《从“娶”与“嫁”的语法对立看汉民族对婚姻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语言视界──中国文化语言学论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

《从状态词看东方式思维》,《东方文化》第1辑,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农业文化的语言映证》,《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第6期。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二)》,《学语文》,1991年第6期。

《试论“可数文化”与“不可数文化”――“文化”概念与文化学科研究对象新探》,《东南文化》,1991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文化研究》同年第1期,《新华文摘》,1992年3期摘录。

《数字的数学意义与文化意义(一)》,《学语文》,1991年第4期。

《从汉语特有词类问题看语法的宏观研究》,《江苏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中国语文》,1991年第1期。

《文化研究中的“语言导入”》,《东南文化》,1991年第1期。

1990年

《现代汉语基本颜色词的数量和序列》,《南京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0年第5期。

1989年

《论“有的”及其语用功能》(刘丹青、段业辉合作),《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2期。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二)》(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3期。

《苏州方言里的语缀(一)》(谢自力、刘丹青、石汝杰、汪平、张家茂合作),《方言》,1988年第2期。

1988年

《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语言研究》,1998年第1期。

1987年

《汉语宏观研究的五大课题》,《汉语学习》,1987年第3期。

《形名同现及形容词的“向”》,《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3期。

《汉语量词的宏观分析》,《汉语学习》,1987年第4期。

《当代汉语词典的词与非词问题》,《辞书研究》,1987年第5期。

1986年

《运用方言研究语言学的其他学科》,《语文导报》,1986年第12期。

《“面粉”纵横谈》,《汉语学习》,1986年第5期。

《苏州方言定中关系的表示方式》,《苏州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苏州方言重叠式研究》,《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汉语相向动词初探》,《语言研究集刊》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86年。

《名词短语的构成和分类》,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几类比较特殊的短语》,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句型分析及主谓句的类型》,载张拱贵主编《中学教学语法体系阐要》,语文出版社,1986。

1985年

《试论两类“同位语”的区别》,《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1期。

《苏州方言量词的定指用法及其变调》(石汝杰、刘丹青合作),《语言研究》,1985年第1期。

《三大类实词句法功能的统计分析》(莫彭龄、单青(刘丹青)合作),《南京师大学报》,1985年第3期。

《“白”到底代表几个语素?》,《中国语文通讯》,1985年第2期。

1984年

《小议指人名词用“什么”提问的现象》,《汉语学习》,1984年第1期。

《论“新著国语文法”对汉语语法理论的贡献》(张拱贵、刘宁生、刘丹青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6期。

1983年

《三种补语,三种否定》,《语文月刊》1983年9期。另收入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年。

《亲属关系名词的综合研究》,《语文研究》,1983年第4期。

《吴江方言声调的初步调查》(张拱贵、刘丹青合作),《南京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

《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江苏省语言学会1982年会论文选》,江苏省语言学会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出版1983。

1982年

《对称格式的语法作用及表达功能》,《语文知识从刊》第三辑,北京市语言学会编,地震出版社,1982。

学术荣誉

2017年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获得“第二届许国璋外国语言研究奖”提名奖。

2013年

《语法调查研究手册》获得第八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2007年

《语序类型学与介词理论》获得第六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1996年

《苏州方言的发问词与“可VP”句式》、《无锡方言的体助词“则”(仔)和“着”》二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一等奖。

学术会议

2017年

11月26日-28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第50届国际汉藏语言与语言学会议,大会主题报告《汉藏语言音节显赫的词汇语法表征》。

10月31日,湖北武汉,湖北大学,第2届中法语言学论坛,宣读论文《If的31种(或86种)对应形式:吴江同里话的条件标记库藏》。

10月12日,江西南昌,第19届全国汉语方言学会年会暨国际研讨会,主题报告《吴江话吴江(同里)方言的条件标记“者”:从条件标记库藏谈起》,另开幕词《做好准备,拥抱汉语方言学的又一个高峰》在《今日语言学》公众号推送。

10月12日,安徽合肥,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类型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会议主旨报告《If的31种(或86种)对应形式:吴江同里话的条件标记库藏》。

7月16日,上海,第三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主题报告《寄生范畴:基于语法库藏限制条件的语义范畴》。

6月27日,匈牙利布达佩斯,国际中国语言学会第25届年会,《汉藏语言的若干显赫范畴及其跨层匹配》

5月25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庆40周年文哲学部学术报告会报告《语言库藏类型学的形成和发展》。

4月7日,浙江杭州,第5届《中国语文》中青年学术论坛发言《语言学对汉语史研究的期待》,将刊于《上古汉语研究》第3辑。

2016年

12月17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首届燕京民族语文工作坊上报告《汉藏语系的若干显赫范畴和非显赫范畴》,将显赫范畴理论进一步拓展到民族语言研究。

11月,福建师范大学,第8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从吴江方言的“也讲个”看语法化的库藏制约》。

11月,北京语言大学,第4届类型学视野下的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互动研究高峰论坛,宣读论文《显赫范畴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0月,上海同济大学,第16届中国当代语言学国际研讨会所设句法语义论坛,宣读论文《话题结构的诸参项:判断类型、谓语类型、指称语角色》

9月,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跨语言研究学术研讨会主旨报告《汉语指代词的若干库藏类型学特点》。

7月,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会24届年会主旨报告《连动式和动补式的库藏裂变》。

2013年

12月20-21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届“语言中的显著性与局部性”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功能和认知:研究取向差异在凸显观上的凸显》。

12月13日-15日,广东广州,暨南大学,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语言库藏的裂变:吴语“许”的音义语法分化》。

12月6日-8日,香港,香港理工大学,第四届两岸三地句法语义研讨会,宣读论文《功能和认知:研究取向差异在凸显观上的凸显》。

11月29日-12月1日,江苏常熟,常熟理工学院,首届语言类型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方言语音与语法论坛,大会报告《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

11月13日-15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汉语的量化――语言理论与语言获得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的显赫量化范畴:“全/有/无三分”对“多/少二分”》。

2012年

10月18日-19日,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第六届汉语方言语法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

10月13日,韩国首尔,西江大学,韩中建交20周年联合国际学术大会――“韩中建交二十年来互相研究与认识的转换”,会议报告《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及其历史演变》。

8月21日-24日,云南昆明,中国语言学会第16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古今汉语的句法类型演变:跨方言的库藏类型学视角》。

8月18日-19日,湖南长沙,湖南大学,汉日对比研究会2012年年会,大会报告《汉语差比句和话题结构的同构性:显赫范畴的扩张力一例》。

8月7日-9日,上海,复旦大学,首届汉语方言语音与语法类型研讨会,主题报告《汉语方言领属结构的语法库藏类型》。

6月20-22日,台湾台北,中央研究院,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宣读论文《古今汉语的句法类型演变:跨方言的库藏类型学视角》。

2011年

11月26日,天津,天津工业大学,天津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大会报告《汉语里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

10月29日,广西桂林,广西师范大学,首届副词研究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汉语里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

9月19日-21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Joint Symposium on the Interfaces of Grammar(语法接口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Some migh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A perspective of Lingiustic Inventory Typology.

8月12-日14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第三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差比句与话题结构的同构性――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

7月21日,香港,香港大学,中国语言类型学工作坊,(Workshop on Typological Studies of Languagesof China),主题报告《汉语的若干显赫范畴:语言库藏类型学视角》(Some mighty categories in Chinese: A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Inventory Typology)。

6月11日-13日,天津,南开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9次年会(IACL-19),宣读论文《实词的叹词化和叹词的去叹词化》。

3月26日-27日,北京,北京大学,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暨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大会报告《高名凯学术精神的恒久价值与现实意义》。

2010年

12月18日,北京,北京大学,第三届中青年学者汉语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漫谈汉语的类型特点》。

12月10日-12日,韩国首尔,庆熙大学(Kyung Hee university),韩国语言范畴与类型学会议(workshop of “Linguistic Category and Typology” ),宣读论文 Ideophonic reduplication of content words in Mandarin Chinese: a category shift and its typological background。

11月27日-28日,上海,上海大学,第五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重叠式历时来源的多样性》。

8月17日-18日,北京大学中文系,纪念朱德熙教授诞辰90周年和陆俭明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论叹词的本质和叹词化》。

6月7日-1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第16届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汉语“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

5月19日,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首届上海地区汉外两界语言学高层论坛,大会报告《汉语特色的量化词库――全/有/无三分和多/少二分》。

5月8日-9日,香港,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语言的比较与类型学研究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语言库藏类型学》。

4月10-11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黎锦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大会报告《重温几个黎氏语法学术语》。

1月19日,北京,商务印书馆,第五届京津地区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主题发言《漫谈语言学在其他相关学科中的话语权》。

2009年

12月1日-3日,澳门,澳门大学,汉语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宣读论文《古汉语语法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

11月28日,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语言学会暨天津市对外汉语学会2009年年会,大会报告《汉语史语法类型特点在现代方言中的存废》。

10月24日-26日,河南开封,河南大学,丁声树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第五届官话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构式再探――一种基于北京口语特点的流行构式》。

8月22日-24日,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第二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是一种动词型语言》。

2008年

12月18日-2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第十三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宣读论文《粤语“先”、“添”虚实两用的跨域投射解释》。

12 月15日-17日,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历时演变与语言接触:中国东南方言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方言接触及其类型后果》。

11月29日,天津,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市语言学会暨天津市对外汉语学会2008年年会,大会报告《普通话语法中的东南因子:方言接触及其类型后果》。

9月10日-11日,甘肃兰州和张掖,甘肃兰州城市学院和张掖河西学院,庆祝《方言》创刊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

7月11日-14日,吉林延边,延边大学,第十五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实词的拟声化重叠及其相关构式》。

5月30日-6月2日,北京,北京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6届年会(IACL-16),宣读论文《谓词重叠疑问句的语言共性及其解释》。

4月30日-5月2日,浙江湖州,湖州师范学院,第三届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从普通语言学看虚词的性质和汉语虚词的分类》。

2007年

8月23日-24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第二届汉韩语言对比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漫谈语法比较的研究框架》。

8月20日-22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第四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重新分析的无标化解释》。

8月18日-20日,香港,香港城市大学,首届“两岸三地现代汉语句法语义小型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名词性短语的句法类型特征》。

6月19日-20日,天津,南开大学,“汉语与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的根本分野――中国传统小说与汉语句子结构的同构性一例》。

2006年

12月25日-27日,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东亚语言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语法学术语的象似性及其利弊》。

10月20日-24日,上海,上海财经大学,第十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并列结构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释》。

9月23日-27日,云南丽江,“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结构及类型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焦点现象的调查研究框架》。

7月30日-31日,天津,南开大学,南开语言学高级论坛,宣读论文《汉语词类类型学初探》。

2006年6月16日-18日,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当代语言学理论和汉语研究”国际学术报告会,大会报告《当代话题理论与汉语句法理论的深化》。

4月22日-24日,河南郑州,首届汉语形式和功能国际研讨会,大会报告《非典型话题类型与汉语话题的句法性》。

2005年

12月19日-21日,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法国科研部合作课题“东亚语言中的空间问题表达”课题组研讨会,暨Space in Languages of China: Cross-Linguistic,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一书的定稿会,提交论文 Syntax of space across Chinese dialects: conspiring and competing principles and factors。

11月12日,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市语言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报告主题《语法调查研究的新框架》。

10月26日-30日,河南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第三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话题标记走向何处?――兼谈广义历时语法化的三个领域》。

2004年

12月3日-6日,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第二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崇明方言的指示词――繁复的系统及其背后的语言共性》(刘丹青、刘海燕合作)。

11月10日-12日,福建福州,福建师范大学,第十三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作为典型构式句的非典型“连字句”》。

11月4日-6日,日本京都,京都大学,日本中国语学会第五十四回全国大会,主题报告《汉语否定词形态句法类型的方言比较》。

6月18日-20日,天津,南开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2届年会(IACL-12)暨第二届汉语语言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关系从句标记类型初探》。

2003年

12月31日-2004年1月2日,浙江温州,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第二届汉语语法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话题标记从何而来?――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续论》。

12月26日-30日,浙江杭州,浙江大学,新世纪汉语史发展与展望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从所谓“补语”问题谈古代汉语语法系统的参照系》。

3月26日-4月6日,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汉语及汉语史研究与教学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先秦汉语的语序类型》(代读)。

2002年

12月27日-29日,黑龙江哈尔滨,黑龙江大学,首届国际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试谈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框架的现代化》。

11月2日,江苏常州,常州工学院,纪念赵元任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江苏语言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大会报告《语言研究科学化的三种模式》。

10月19日-21日,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中国第九届当代语言学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量词的句法类型比较与量词语义功能的反思》。

8月20日-22日,日本名古屋,爱知县立大学,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11届年会(IACL-11),宣读论文《话题标记的语法化来源及其后续发展》。

6月27日-29日,江西南昌,南昌大学,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里的一个内容宾语标句词――从“说道”的“道”说起》。

5月22日-24日,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现代语言学理论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讨会,大会报告《汉语方言间及汉藏语言间量词的句法类型差异》。

4月19日-22日,湖南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第十二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大会报告《汉语类指成分的语义属性和句法属性》。

3月28日-31日,浙江杭州,杭州师范学院,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第九届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作为类型学参项的差比句和等比句》。

2001年

12月22日-24日,台湾,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汉语方言调查研究小型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三种模式及各自作用》。

10月15日-17日,天津,南开大学,首届汉语语法化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语法化中的共性与个性,单向性与双向性――以北部吴语的同义多功能虚词“搭”和“帮”为例》。

8月16日-18日,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第一届肯特岗国际汉语语言学圆桌会议,宣读论文《方所题元的若干类型学参项》。

3月,上海,上海师范大学,“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七次研讨会,宣读论文《上海方言否定词与否定式的文本统计分析》。

3月24日-25日,江苏苏州,苏州大学,第二届国际吴方言研究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苏州方言“勒X”复合词二题》。

3月13日-15日,香港,香港教育学院,第一届亚太地区中文教学研讨工作坊,宣读论文《理论语法和语言教学在何处相会?》。

2000年

10月22日-23日,浙江温州,温州师范学院(今温州大学),第九届全国近代汉语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语法化中的更新、强化与叠加》。

10月9日-13日,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第十一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汉语给予类双及物结构的类型学考察》。

6月,香港,香港理工大学,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opic and Focus in Chinese(汉语话题与焦点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 Subtopic prominent dialects of Chinese: A subtype of topicprominentlanguages。

3月,福建厦门,厦门大学,“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六次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方言的语序类型比较》。

3月,香港,香港大学,第一届中国语言文字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论文《从类型学角度看汉语及其方言的差比结构》。

1999年

2月24日-26日,德国康斯坦茨,康斯坦茨大学,作为特邀报告人参加德国语言学会第21届年会“添加与省略”(Adding and Omitting)专题讨论会,报告题目Identical topics and topic prominent languages。

1998年

9月,瑞典隆德,隆德大学(University of Lund),3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第31届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会议),宣读论文 Postpositions and the related word order types in Chinese。

8月,北京,北京大学,第十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语法研究的对象语言与参照语言――为马氏文通出版一百周年而作》、《介词与连词语序类型的一致性》。

1997年

10月,澳门,澳门大学,话语分析国际会议暨第五届全国话语分析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nalysis),宣读论文《焦点与背景、话题及汉语“连”字句》。

8月,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第30届国际汉藏语会议,宣读论文《汉语及上海话中的拷贝式话题结构》。

1996年

安徽休宁,休宁市对外事务办公室,“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四次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中的前置介词与后置介词》。

1995年

10月30日-11月4日,湖南长沙,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六届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红楼梦姨类称谓的语义类型研究》。

10月22日-26日,湖北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吴江方言代词的二分与三分》。

湖北武汉,华中理工大学,“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三次研讨会,宣读论文《吴江方言的代词系统及内部差异》。

1994年

4月,安徽芜湖,安徽师范大学,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宣读论文《语义优先还是语用优先?》、《试论“唯补词”及其句法语义语用特点》。

广东韶关,韶关大学,“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二次研讨会,宣读论文《苏州方言的动词谓语句》。

1993年

上海,复旦大学,“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计划”第一次研讨会,宣读论文《东南方言的体貌标记》。

1992年

10月,天津,南开大学,第七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词类和词长的相关性――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二”》。

4月,江苏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第三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宣读论文《汉语形态的节律制约――汉语语法的“语音平面”丛论之一》。

1991年

11月,江苏南京,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六届会年会,宣读论文《吴江方言[]声母字研究》。

11月,福建厦门,厦门大学,中国语言学会第六届年会,宣读论文《无锡话体助词“则”(仔)、“着”与吴语“仔”的语源问题》。

1990年

5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届现代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宣读论文《试论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

1988年

10月,江苏常州,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七届年会,宣读论文《从特有词类问题看汉语语法的宏观研究》。

1987年

4月,陕西西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技术学院,全国中青年语言学工作者首届学术讨论会,宣读论文《苏州方言发问词面面观》。

1986年

4月,江苏南京,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五届年会,宣读论文《汉藏语系重叠形式的分析模式》、《吴方言“没得”的比较研究》(合作)。

1984年

11月,江苏镇江,江苏省语言学会第四届年会,宣读论文《汉语相向动词初探》。

1983年

11月,江苏高邮,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三届年会,宣读论文《吴语中几种特殊的复句表达手段》。

5月,安徽合肥,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二届年会,宣读论文《苏州方言里的一种特殊的重叠构形式》。

1982年

5月,江苏南通,江苏省语言学会第二届年会,宣读论文《试论吴语语法的研究及其意义》。

上一篇:克里斯蒂安·埃里克森

下一篇:李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