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树的个人简介
李小树,男,汉族,1949年10月出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从事中国史学史和中国监察史的研究。
重要论文
发表《论中国史学发展的形态演进与特征变化》(《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魏晋南北朝民间史学活动探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 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等论文;独立和合作出版《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反腐败与监督通论》(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10月)、《中国历朝行政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等著作。参撰专著曾获“第四届中国图书奖”、“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曾担任北京市监察学会副秘书长、理事,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历史系主任。著作
1、《中华史学三千年史》(独著),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年6月。
2、《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学史稿》(主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
3、《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5月。
4、《反腐败与监督通论》(合著),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10月。
5、《中国历朝行政管理》(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6、《周世宗柴荣》(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月。
7、《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合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
文章
1、《敦煌讲史变文与唐代民间的通俗历史讲唱活动》,《国学学刊》2010年第2期。
2、《秦汉时期中国史学的演进》,《中华国学研究》2008年10月创刊号。
3《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4、《关于通俗史学的几个问题》,《博览群书》2009年第5期。
5、《公元3―6世纪巴蜀地区史学的发展》(合著),《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6、《中国史学的革新思潮与李大钊的变革主张》,《甘肃理论学刊》2006年第4期。
7、《公元3-6世纪三晋史学区域发展探论》(合著),《晋阳学刊》2010年第1期。
8、《留名心理驱动下的汉晋树碑之风与史传写作》(合著)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9、《班固受贿写史辨疑》,《史学月刊》2005年第3期。
10、《中国史学的雅俗分流与俗史学的复兴》,《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1、《公元3―6世纪秦陇史学区域发展探论》(合著),《兰州学刊》2008年第11期。
12、《李大钊史学理论蕴含的几个观念―纪念〈史学要论〉问世80周年》,《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3期。
13、《南朝首都佛寺建造特点论析―从〈建康实录〉的记载谈起》,《学术界》2004年第2期。
14、《晋武的宽宏与唐太宗的纳谏》,《光明日报》2003年1月28日。
15、《托物留名与东汉史学》(合著),《光明日报》2007年1月5日。
16、《论李大钊史观变革的核心取向》,《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7《周世宗柴荣的选人与用人》,《中国人事报》1999年9月21日。
18、《李大钊对中国史学科学化的构想》,《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19、《论李大钊在中国史学多元格局中的理论选择》,《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20、《李大钊史学革新观探论》,《求索》2001年第1期。
21、《李大钊对近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借鉴》,《中州学刊》2001年第1期。
22、《魏晋南北朝民间史学活动探论》,《学术论坛》2000年第5期。
23、《论中国史学发展的形态演进与特征变化》,《学术研究》2000年第5期。
24、《论20世纪中国史学大众化的百年历程》,《贵州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25、《论李大钊对史学革新的倡导及其实践》,《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6、《11―19世纪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
27、《宋代商业性讲史的兴起与通俗史学的发展》,《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
28、《明清通俗史学探论》,《史学论丛》第2辑1999年10月。29、《李大钊与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学术研究》1999年第6期。
30、《封建传统史学的没落与通俗史学的兴盛―明代史学探论`》,《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31、《千载蒙冤说史诬》,《中国教育报》1999年1月19日。
32、《先秦两汉讲史活动初探》,《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
33、《论东汉道德教化网的形成》,《晋阳学刊》1997年第6期。
34、《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中州学刊》1997年第1期。
35、《柴荣选拔、善用人才的措施》,《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36、《由庙堂回归民间―中国史学的大众化历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