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肃的个人简介
李振肃李振肃,药物化学家,甾体化学、甾体药物化学专家。长期从事药学科研、教学工作,开设、讲授了药物化学、甾体药物化学等课程,主编全国统编教材《药物化学》。完成避孕药3-酮地索高诺酮的合成研究,并已在药厂进行放大。找到有用的甾体原料,改进了孕甾双烯醇酮的合成方法及其环氧化反应的工艺。找到了抗辐射损伤、升高白细胞作用强的新化合物。简历
1927年4月18日 出生于北京。 1944年8月-1949年7月 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49年8月-1951年8月 在中央军委、中央卫生部从事药政工作。 1951年9月-1955年7月 在前苏联列宁格勒化学制药学院(ЛХФИ)做药物化学专业研究生,获前苏联化学副博士学位。 1955年8月-1955年10月 在前苏联全苏药用植物与芳香植物研究所(BИЛAP)进修。 1956年9月-1957年5月 在前苏联全苏化学药物研究所(ВНИХФИ)和全苏医学科学院进修甾体激素和同位素方面的工作。 1955年11月―现在 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教研室任讲师(1955年~ )、副教授(1979年~ )、教授(1983年~ )、硕士研究生导师(1978年~ )、博士研究生导师(1986年~ )、1958年~1987年任药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 1985-1992年 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1980年以来 任《药学学报》编委( ~1999年)、药学会甾体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4年)、《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编委。
生平简介
李振肃,女,1927年4月18日生于北京,籍贯湖南湘乡。自幼一直在北京求学,高中就读于师大女附中。这个学校是长期以来京城首屈一指的名校,对李振肃的思想、综合素质的影响极大。这个学校有严谨的校风,思想品德、业务水平一流的师资,哺育成长于这样的氛围中是其一生中莫大的幸福。老师们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的敬业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教书育人的老师时刻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与企盼。同学们思想进步,品学兼优,朴实无华的做人、做事的态度,给予了李振肃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当时李振肃参加了同学中地下党组织的读书会,参加进步书籍的读书讨论等活动。高中期间对其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给予了深刻影响,追求思想进步,老实做人,勤恳敬业。几十年后当时女附中高中时期的老同学来往和聚会时都很怀念当年学校与老师以及同学们所给予的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综合素质等诸方面的深刻影响,无不终生感谢母校,怀念母校。考入北京大学后,全国知名高等学府的革命传统作风时刻激励着青年学生们,在地下党的教育影响下参加当时反对国民党的争取全国解放的各项运动、各种活动。 李振肃一生中所走的道路,政治上的追求、事业上的抱负,除了受高中师大女附中和北京大学老师、同学们的影响外,家庭也给予了很好的教育与影响。父亲当年留学日本,参加同盟会。大哥于抗日战争前大学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因七七事变爆发,不愿继续留在日本就读,当即毅然回国,在香港参加进步活动。另外三个哥哥在抗日战争中,他们在北京高中毕业后相继辗转赴昆明西南联大攻读理工科。随后其中的两个哥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地下工作,然后又转赴延安。在京、津的兄弟也在大学期间加入地下党,从事革命工作。哥哥们地下党员的品质、思想影响,从小教育李振肃做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要为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而奋斗。要求经常阅读国内外进步书刊,参加进步学生运动。使李振肃也憧憬将来能出现这样一个美好的人人平等的世界,并能参加其中,为之拼搏。 李振肃于1946年8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李振肃的家庭,家教甚严,即使是七七事变,举家逃难至天津半年期间,虽辍学在家,但年长七岁的三哥仍然管教学习,每日早八点准时上课,至12点钟下课,随后才许干别的。因此,李振肃不但未因日本侵略耽误学业,反而小学没有毕业就以同等学力跳班考入初中。 李振肃于1944年8月~1949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至1951年7月在中央军委、中央卫生部从事药政工作。1951年8月被派赴前苏联攻读研究生,就读于列宁格勒化学制药学院(ЛХФИ,ЛЕНИНГРАДСКИЙ ХИМИКО-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药物化学专业,于1955年7月获前苏联化学副博士学位(КАНДИДАТ ХИМИЧЕСКИХ НАУК)。其后继续在前苏联全苏药用植物与芳香植物研究所(ВИЛАР)进修3个月。1956年9月~1957年5月再次被派赴前苏联,在全苏化学药物研究所(ВНИХФИ)和全苏医学科学院进修同位素及甾体激素方面的工作。1955年10月回国后至今一直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工作,先后任讲师(1955年~ )、副教授(1979年~ )、教授(1983年~ )、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以来担任硕士生导师,1986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1958~1987年任药物化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1985~1992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年赴美考察药学教育,1989年赴美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短期访问。1980年以来任《药学学报》编委( ~1999年)、药学会甾体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 ~1994年)、《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编委( ~1997年)。 1994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 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已经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公开发表了科研论文约60篇,有些工作尚在整理中,有些不准备公开发表。主编了高等院校教材《药物化学》,并编写了其中较多部分的章节。编著了《甾体激素的分子结构与生物活性》,主译了《合成药物的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工业分析》,参加了《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药物学药理学》分册和《化工百科全书》部分条目的编写工作。 李振肃一生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战斗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教书育人,兢兢业业辛勤耕耘历经了40余春秋,参与了为国家培养大量药学人才的事业中。 1996年12月离休。
教学成就
李振肃在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同时也注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自我完善、知识更新的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地适应药学领域中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药学专业、药物化学专业本科生开设、讲授了药物化学,药物设计,制药化学,制药工艺等多门课程。并参加了有机合成,有机化学课程的讲授。 药学系原只设有药学专业,根据我国医药工业发展的需要,1959年卫生部决定首先在上海医学院和北京医学院筹建药物化学专业。李振肃受命参加了筹建工作,拟定药物化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主持编写了北京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本科生用的药物化学教材。1959年北京医学院招收了首届药物化学专业学生40人,此专业延续办学至今。药物化学专业的开办,为我国制药工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60年代、70年代她多次带领学生先后深入东北制药总厂、新华药厂、天津药厂、北京制药二厂、北京制药总厂等处,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摸索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办学道路。1965年暑假后曾带领10 名应届毕业生到天津药厂进行半年生产实习和半年毕业论文的工作,提出设计思想并指导学生参加实验研究,采用新试剂将生产甾体激素的关键中间体孕甾双烯醇酮的收率提高了5%,这一成果立即为各生产厂家采用,并被转用于以番麻皂苷元为原料的甾体激素生产中。在天津药厂期间,为解决药厂生产中一次数十吨投料不合格批号产品,结合原理分析和多次小试验,提出了挽回损失的措施和方法,并即投入使用,获得圆满结果。1966年结合反应机制,主、副反应的生成与控制,经反复实验,改进了孕甾双烯醇酮环氧化的工艺,提高了收率和质量,当即用于天津药厂的生产上。这些工作赢得了相当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思想品质和工作能力。几十年来,辛勤认真指导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学工作,使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得到提高,以合格的毕业生走向社会。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制度后,参加并主编了全国药物化学专业、化学制药专业的《药物化学》全国统编教材(1981年出版),并编写了其中较多部分的章节。 李振肃在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早于1959~1962年培养出来了两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在医学科学院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至今已先后培养出9名硕士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后,已培养出博士生6名。为研究生开设了甾体药物化学课、药物设计课和高等药物化学概论中的部分章节。注重对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精心指导,严格要求,既要求研究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对研究生论文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博士生的培养,更要求有一定的独创性。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重视结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制订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计划,论文选题既重视理论价值又考虑实际意义。整个培养过程严格要求,注意严谨的治学作风与严密的工作态度的训练培养。 毕业的研究生,有的留校工作,有些在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工作,有的在药厂工作。大部分毕业的研究生出国深造,分布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有部分回国工作。他们都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早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知名重点大学中研究所所长。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制度后,参加并主编了全国药物化学专业、化学制药专业的《药物化学》全国统编教材(1981年出版),并编写了其中较多部分的章节。 李振肃在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中,早于1959~1962年培养出来了两名研究生,他们毕业后被分配在医学科学院工作,成为单位的骨干。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至今已先后培养出9名硕士生。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后,已培养出博士生6名。为研究生开设了甾体药物化学课、药物设计课和高等药物化学概论中的部分章节。注重对研究生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精心指导,严格要求,既要求研究生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又注意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对研究生论文工作提出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对博士生的培养,更要求有一定的独创性。 在研究生的教学中,重视结合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制订必修与选修课程的学习计划,论文选题既重视理论价值又考虑实际意义。整个培养过程严格要求,注意严谨的治学作风与严密的工作态度的训练培养。 毕业的研究生,有的留校工作,有些在其他教学科研单位工作,有的在药厂工作。大部分毕业的研究生出国深造,分布于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有部分回国工作。他们都是各单位的骨干力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的早已成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知名重点大学中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