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彭华的个人简介
李彭华(1910~1993)原名张鹏寿,又名李春堂、李芳庭。1910年12月18日生,山东省招远市四区沟山乡小尹格庄村人,生于贫农家庭。193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村党支部书记、村长、乡党支部书记、乡长、县农会主任等职。
1993年11月,李彭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李彭华去世后,骨灰于1993年11月13日撒进了大海。
个人档案
姓名:李彭华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10年
国籍:中国
朝代:现代
籍贯:山东省招远市
民族:汉族
身份:乡党支部书记、乡长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员
人物生平
1942年5月,中共胶东区党委组织部调他到胶东区党校学习;半个月后,胶东区党委城工部负责人吕明仁派他到东北地区做党的地下工作。
他接受的主要任务是:“首先找好地点,隐蔽下来开展活动;条件成熟时,逐步发展党员;发展党的组织要以大连为中心,逐步往安东(今丹东)方向发展”。不久,他与左友文同志接上组织关系,俩人商定左友文先去大连,李彭华后去。
11月30日,他来到大连,被安排在西岗露天市场,以卖破烂为掩护开展工作。后因遇到了危险,经支部同意,转移到南山日本人平野果院干活。
生产自救
1943年春,日本园主虐待中国工人,把应给中国人吃的苞米面喂狗,李彭华带领工人与园主平野进行斗争,要求提高生活待遇。由于只有3人参加斗争,势单力薄,平野不但不答应,还把李彭华等人解雇。
1943年6月中旬,他到金县(今大连市金州区)七顶山盐场开辟工作;之后,他又到大山后、东老滩的干岛子、碧流河口谢家屯、杏树屯等5个盐滩开展工作。
李彭华来盐滩后,以普通盐工的身份同广大盐工一起干活,一起睡工棚,很快成为盐工们的朋友。当时,日本资本家、滩主、封建把头互相勾结,残酷剥削工人,盐工们每天干十五六个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挣的工资仍然填不饱肚子,还常常遭到工头的打骂,逼迫盐工冒雨下滩干活。李彭华组织盐工用消极怠工的形式与日本资本家作斗争。
他还从生活上关心工友,帮助盐工解决困难,经常利用唠嗑谈家常的方式和工人们谈论中国人为什么受欺侮、日本鬼子在关里搞“三光”政策的罪行及国民党不打鬼子欺压百姓的罪恶行径,策略地宣传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救国的主张。
不长时间,就和盐工们建立起兄弟般的感情,大家有话愿意和他讲,他说的话大家也乐意听。
加入组织
1943年7~8月,他回大连将在盐滩的工作情况向支部作了汇报。支部对他的工作给予肯定,并传达了胶东区委要他继续留在大连工作的决定,选举他为支部组织委员。他回到盐滩后,工作更加积极慎重。
后来,他当上了工棚负责人和管账先生,为他开展党的工作增加了更有利的条件。
他认真执行上级党组织关于“长期埋伏,发展组织,积蓄力量,等待时机”的工作方针,采取广交朋友、联系群众、物色对象、提高觉悟的方法,经过慎重而又细致的工作,首先发展了王宝玉、李洪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发展壮大
1944年1月14日,李彭华受大连支部派遣回胶东向区党委汇报工作,并在区党委领取了5000元活动经费;同年3月底,他回到了大连,在向支部汇报完后,返回谢屯盐滩。这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寇开始了局部反攻。
胶东区党委指示党组织要“通过合法形式,掌握工人力量,控制铁路线,等待时机,组织武装,里应外合,配合主力,解放东北”。李彭华认为时机已成熟,在严格考查的基础上,加快了党员发展和组织建立工作。他于1944年夏天发展了王延寿、鞠洪科、老史头等10余名工人入党,并建立了党小组,自任党小组长;
1945年春天,在干岛子盐滩发展王树福、崔天锡等人入党;后来,又在杏树屯盐滩发展傅玉珍、崔洪禄等人入党。在他的努力下,党组织得到不断壮大。
1945年夏天,党支部书记左友文去胶东区党委汇报工作后返回大连,于8月14日和15日召开了支部会议,传达了胶东区党委的指示,并得到日本投降的消息,会议决定立即行动,夺取敌伪武器,组建工人武装,迎接抗战胜利。
李彭华带着紧急使命,于8月16日返回杏树屯,秘密召开党员和骨干会议,组织盐业工人进行武装斗争。
8月23日,李彭华接到日本警察企图从海上逃跑的报告,他立即赶到海边,组织工人将日本警察缴械,抓住有利时机成立了90余人的工人武装大队,他担任大队长。
队伍建立后,他根据当时形势和队伍缺乏训练的实际情况,连夜将部队拉到离铁路线和敌人据点较远的吴家一带,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解决部队的食宿问题,并派人向大连党组织请示汇报。后来,这支队伍与支部宣传委员赵恩光组织起来的工人武装汇合,组成一支300多人的工人武装大队开往庄河,编入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时称东北人民自治军)先遣队,壮大了主力部队。
个人事迹
1945年8月22日,在日寇残暴统治40年的杏树屯(今金州区杏树街道)盐滩,突然出现了一支从天而降的八路军。当时,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才一周,鬼子还未最后放下武器,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还在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怎么能突然来到杏树屯呢?原来,这从天而降的八路军,不是我八路军主力部队,而是我地下党员李彭华冒着生命危险,经过长期艰苦斗争,拉起的盐业工人武装大队。
李彭华,原名张鹏寿,山东超远县小尹格庄人。自懂事起,他就目睹了旧社会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日本鬼子的烧杀淫掠。当八路军来到他的家乡时,他立即投入到革命的怀抱,踏上了革命的征途。由于他工作积极,不久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相继任村长、乡党支部书记和县农会主任。
1942年,抗日战争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大连地下党在遭受敌人4次破坏之后也刚刚在恢复。胶东区党委为了加强大连地下党的领导力量,特地派李彭华到大连做地下工作。到大连之前,他接受了地下工作的专门训练。到大连不久,党又派他到金县、新金县沿海一带盐滩开展地下革命活动。
接受任务以后,李彭华化装成闯关东的庄稼汉,托一个亲戚介绍在七顶山盐滩当盐工。他和大伙儿一块哈大腰、冒大汗,挣钱糊口。那时候,盐工们忍受着日本资本家和中国封建把头的双重剥削,每天从事十五六个小时的重体力劳动,仍然过着食不饱腹、衣不遮体的牛马般生活,整天挣扎在死亡线上。每当盐工遇到困难,李彭华就用组织上给他的一点活动经费,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这样一来,没用多长时间,李彭华就和盐工们建立起亲如兄弟般的感情,大家伙儿有话都愿意找他说,他说的话大家伙儿也乐意听。
1943年的6月,大雨连绵,工人无法下盐滩干活,成天在工棚里聊天。有一天,三圣公司一个姓张的“狗腿子”,领着工头和三四个日本人突然闯进窝棚。看到工人们闲唠不干活,不容分说,操起镐把就打。工人们只好冒着雨到盐滩里去“磨洋工”,应付鬼子。日本人走后,工人们骂不绝口。李彭华趁机插上几句话,揭露了他们残酷剥削压迫工人的本性。窝棚里的工人,绝大多数是从山东来闯关东的。李彭华就利用老乡关系,时常和工人们聚在一起谈家乡,忆往事,向工人宣传抗日思想。
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闲唠,他很策略地宣传了共产党、八路军的抗日救国主张,使大伙儿的革命觉悟无形中有了很大提高。根据大连地下党的指示,李彭华从盐工中精心挑选了觉悟较高的李洪太和王宝玉进行重点培养和考察,秘密发展为共产党员。并在同年10月,在盐工中成立了党小组,李彭华担任党小组长。从此,苦难的盐工有了对敌斗争的领导核心。从1943年到1945年,李彭华在各个盐滩先后发展了20余名党员。党在盐工中点燃的革命火炬,越烧越旺,照亮了盐工们的斗争道路,也为后来组织盐工武装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它信息
为了适应新形势需要,支部派李彭华去胶东汇报工作,找翻译,要干部。
1945年10月10日,李彭华由胶东到庄河,带回50余名干部交给了肖华司令员统一调配,解决了东北部队急需干部问题。
11月7日,李彭华被中共新金县委任命为普兰店区区长。
对敌斗争
1946年2月16日(农历正月十五日),李彭华奉命组建中共长山区委员会,并出任区委书记。当时,一个混入革命队伍名叫姚国柱的人控制了区中队,联络渔霸、汉奸,斗争并逮捕村干部多人,扬言要“枪毙他们”。面对姚国柱的罪恶行径,他火速乘船赶到县委汇报,旋于午夜带领县武装大队70余人飞舟跨海返回海岛,捉获姚国柱,经东北军事委员会批准,将其正法。
1946年10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辽南,海岛反动势力以为“变天”时机已到,纠集起来叛乱,他们摘村政府牌子,抢夺斗争款,批斗村干部,反动气焰十分嚣张。李彭华对此当机立断,指挥区委、区政府迅速出击,派干部和武装工作队奔赴各岛,平息叛乱,稳定了局势。
同年12月,辽南省五专署盐务局长于坚率百余名军政干部撤到广鹿岛,组成党的临时工作委员会,于坚任临时工委书记,李彭华任副书记。
1946年年底,因国民党军队窜入长山岛,李彭华提出将长山区划归金县(苏占区),后经辽宁省委与旅大地委商定将该区划归苏军海军基地。之后,他带领海岛人民开荒造田,组织渔民大力开展沿岸捕捞生产,进行生产自救,开展与国民党的反封锁斗争。
1948年7月29日,他离开旅大赴沈阳工作,先后担任沈阳市监委副处长、环卫局纪委书记等职务。
解放以后
1993年11月,李彭华因病逝世,终年83岁。
李彭华去世后,骨灰于1993年11月13日撒进了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