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峰(画家)的个人简介
李学峰,男,1971年出生,内蒙古,199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大连画院画家。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第五届画室开放展画室艺术传承奖;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五届马利材料艺术奖学金特等奖等。
创作感悟
在近几年《吉祥蒙古系列》油画创作过程中,注重在绘画语言的重要性与油画现代性的本土化,民族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以草原文化为创作母题,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间木板画石刻唐卡宗教绘画获取本土艺术养份,从材料美感入手,准确地把握材料在艺术创作中的独特的语言形式、构建新的绘画语言结构。在文化语境上,注重作品的内涵表达、信念和情感的梳理,在内心的表述上。有意识的寻找本土绘画语言的思维与表达方式,关注中国油画的创作的文化脉络源是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方式。
以此为基础,强调在创作中对材料美感所激发的绘画感觉、达到个性鲜明的艺术视觉感受,实现传统视觉绘画手段与材料美感的视觉审美经验融为一体方面的探索。
教育经历
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艺术工作室;
199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作品展览
2012年参加第五届北京国际双年展;
2012年参加最绘画青年展;
2012年参加可见之诗 第二届全国写生作品展;
2011年参加首届“艺术凤凰”当代青年油画作品展;
2011年参加“东方既白――中国国家画院30周年院庆”中国国家画院青年作品邀请展;
2011年参加文化部主办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 ;
201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 吾土吾民系列化境长城外 邀请展;
2010年参加中国油画协会成立十五周年“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
发表刊物
美术中国油画美术天地
重要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东盟基金会
获奖作品
2011年参加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油画展获优秀奖;
2009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 油画展获中国美术创作奖铜奖;
2009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第五届马利材料艺术奖学金特等奖;
2009年参加“建国60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展”获特等奖;
2008年参加第三届全国青年美获优秀奖;
2008年获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第五届画室开放展画室艺术传承奖;
2008年参加“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获新人提名奖;
2007年中国东盟青年艺术品创作大赛优秀奖;
创作理念
纸是最能体现东方文化精华的部分之一。其本身就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观念的象征,中国纸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是人类文明传承的特殊载体.凝聚了中华文明的经典,它所凸现的独特的形式美感,是我创作的原点。
画面中以纸材料为主,所作的语言研究是以拼贴语言为主体。结合材料自身的特性与纸本体叠错形成的构成趣味来展开的,在画面结构与肌理上寻求不可重复的偶得与具有抽象意味的结构来生成画面。从材料本体肌理的相互重叠,挤压,拉伸,所形成的原始美。从观注材料技术语言的层面上转换为注重材料本体物性与人文价值意义上的语言研究层面上来,把它做为一个文化切入点,来实现一种绘画形式或一种观念的表达,来构筑属于自己的“原始空间”。
他人评价
《我看学峰》
在学峰的作品里,绘画语言的重要性得到特别强调。内容和形式没有僵化地界定,而是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抒情感与诗意,造型和色彩是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以“材料”切入的美感和形象思维,带给我们新的绘画感觉。同时,以此来组织形象、扩展结构、激活色彩、渲染意蕴,使学峰的艺术表现挣脱了简单地绘画空间制约,得到了相对更自由,更富于艺术表现的画面效果。
近些年来,学峰展开了一系列具有自己风格面貌的形式探索和艺术实践。和眼下许多立志于对艺术语言进行不懈地追求、提炼、完善的中国油画家们一道,学峰从自己的辛勤探索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他的作品中流露出的鲜活地人格魅力和语言特点。我感觉到他已经明确地找到了自己的突破点:从材料美感入手,准确地把握材料在艺术创造中的特殊地位,确立自己的语言形式。认真地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绘画语言,刻苦地探索和浇筑自己的色彩结构。并且以此为基础,突出自己对西方美术传统的感悟,激发自己对材料的美感的认识,也强调了自己对绘画的规律、个性表现的美感。
这几年来,他进行了许多材料实验,同时涉及了许多诸如抽象、写意、等各个绘画语言的范围。因此,能到许多行家同道们的赞许和认可也绝非偶然。可以说,学峰已经向我们展开了他具有独特面貌的形式语言的魅力,显示出他创作道路的宽阔的前景。
把“材料”的运用和表现做为进入绘画本体的切入点,以此来进行对美感、形 象思维和造型艺术规律的研究,肯定是一条正确的“入门”之路。静观西方当代艺术的发展、变化,深入对西方传统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使许多中国油画家明确地认识到材料与技法对绘画本身的发展,对艺术本体的规律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简略地回顾一下油画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如果没有中世纪后期对于湿壁画技法的研究和发展,不可能推进“丹培拉”技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丹培拉”技法又催生和发展了油画技法,使油画这种更完美地表现形式得以在北欧及全欧洲开展。而逐渐趋于完善的油画技法,更加推动了西方绘画的整体进程。许许多多地大师和其杰作的产生,都和他们对油画材料与技法的研究和完善密不可分。正是这种对用油、用色和用笔的独特的技法和整体表现,更加凸显出欧洲文化的特色,掀开了西方的艺术在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灿烂的一页。
我在2009年去东京时,看过一个关于印象派的大型回顾展。特别注意到策展人开辟的一个展区,在那里展示的是一批19世纪初时由工厂大批量制作的管装油画材料。它让人们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正是由于这些携带方便的管装颜料,使许多画家能够走出画室,直接接触大自然,因而推动了新的“写生”观念,而这种观念也因此开拓了艺术家的视野,推动了艺术家对新材料和新技法的研究,这种表现大自然的时代观念,催生了“印象派”的产生和发展。材料与技法影响艺术进程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进入当代,艺术中关于“材料”的内涵与外延更加扩大,信息时代的传递与交流方式也在发生质的改变,但“材料”做为艺术的重要载体的决定作用并未改变。从艺术本体上来看,形式以及材料的语言表现仍然是中国油画家当前主要课题之一。
学峰站到一个很高的平台上,这和他这些年来的不断进取和刻苦努力密不可分。保持自己的真诚、坦率、深厚的品性,加强对西方艺术传统精华的研究与探讨,强调发自内心的感受,不断丰富自己对主题的确立,对人格的培养,而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和魅力,是学峰一贯坚持的方向。
我一向认为:被称作“艺术家”的人们,毕生要努力做的事,莫过于对自身喜爱的艺术语言的追求、提炼与完善。或者说,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艺术创造。而艺术创造,实际上就是破译未知的难题,就是对主动选择的目标的知难而进。――既不愿踩着别人的脚印走,不照抄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体现在他在完整地表现了自己个性和内心主观感受的同时,又在不负于历史和文化的使命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大家与学峰一起努力,创作出不负于时代的作品。
――砂金,内蒙古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理事
《让海风吹过了我们的脸》
今年夏天和画友们一同到大连的海王九岛,我有机会近距离看学峰的油画风景写生。学峰敬业,在写生现场,他比别人到得早,比人别收工晚,作画时几乎不说话。当把各人的写生作品放在一起时,他的画面却总是显得最精炼。此前看过他的鼓浪屿写生,曾被那组饱含创作冲动的写生作品感动。原以为这样大气的画,作画时的情景必定是笔走龙蛇,畅快淋漓。这次才知道他的耗时和倾心费力。
有足够的储备才会有选取的可能。如果把掌握材料技法和掌握绘画语言比做画家所掌握的资源,学峰在这次写生时走的是“低碳”的路线。能够做到拥有而不挥霍,这是画家的修为所自。有这样的境界,作品才会更珍贵。当然,画家也会因此而更辛苦。
把材料技法语言的预期效果纳入构思立意,我往往想不到,尤其是面对缤纷复杂的景物。原因是景物太动人啊,急得手忙脚乱啊!学峰就不同了。运用材料技法对他是一种自觉的意识。或许有的人会认为,搞这一路的往往有材料强迫症倾向,一不留神就成了“材料控”。但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很狭隘。起码,我所见到的学峰在写生时不是“材料控”,而是在“控材料”。他的材料技法武库对于画海滨风景,应该算是充裕的,在这次的写生中,却只选取了一个比较单纯的材料技法。他以“直接厚涂”作为主战武器,在设限的材料技法构架内运作。他的写生画面上的各个面?线和点,在体现画家的造型意图的同时产生厚重的肌理美感,浓烈地表现了他的即景感受。画面上,直白地展露着画家运笔的“流”与“滞”,“放”与“收”的变化,让观众分享画家的涂写过程,分享他的制作体验。学峰的即景油画写生,能用刷子解决的地方,不会用小笔去拼凑。欣赏他的这组画,要特别留心看笔触的接合处的堆积肌理,有偶然获得保留下来的,更有反复运笔经心营造的,真的很奇妙。
并不是只有抽象的绘画作品才能把材料技法做到极致。学峰有大量的具象作品,但他所创造的形象往往与景物对象有差异,这是被现代文艺理论称作形象“间离”的一种创作故意。 他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善于通过“间离”强化他的“心象”,也得益于他善于把握形象“间离”的尺度。这使他的画面形象总能处在似与不似之间。有一点值得特别关注,他的写生画面中的“形象”不是物象的罗列,他把更大的兴趣点放在对画面整体构成有决定性影响的“大物象”――“象”的整体结构上。
我们的注重材料技法的绘画践行者,大多有条件色写生的功底,如果不把它当做包袱,便是我们的优势,我们的特色。学峰的包括《蒙古吉祥》在内的大部分画作,都潜藏着他对绘画中的光色条件的敏悟。有了这样的素质,才使他有可能借鉴光色条件绘画中的大色块关系,把它用于他的“心象”写生,并且用得很“贴”。
只有了解了学峰的即景写生,才能完整地读懂学峰,读懂他的大创作。他的海滨风景写生与他的大创作《蒙古吉祥》相比,没有那样的华丽,却同样是来自凝重的学峰,是另一个侧面的学峰画作。
――毛本华,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