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的个人简介
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Gabriela Mistral),1889年4月7日出生于智利北部科金博省比库尼亚城艾尔基山谷的小镇,原名卢西亚·戈多伊·阿尔卡亚加。她九岁练习写诗,十四岁开始发表诗作。
1905年,进短期训练班学习,毕业后成为正式教师。从1905年起米斯特拉尔就在地方报刊发表诗歌。
1906年,在科金博省省会拉塞雷纳的坎特拉小学任教时,和铁路职员罗梅里奥·乌雷特相识并相恋。婚前,对方摒弃了她,另有所爱。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西班牙语:Gabriela Mistral,1889年4月7日-1957年1月10日),原名卢西拉·戈多伊·阿尔卡亚加,生于智利北部的阿尔基山谷。她是个自学成才的诗人,从小学勤杂工做到中学校长,并曾协助墨西哥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后来便从事外交工作。1914年她参加了圣地亚哥花奖赛诗会,以三首《死的十四行诗》荣获头奖,从此便踏上了鲜花和荣誉铺成的道路,1945年因“她那富于强烈感情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了整个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主要作品有《绝望》(1922)、《柔情》(1924)、《塔拉》(1938)和《葡萄压榨机》(1954)等。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拉丁美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的诗作富于强烈的感情色彩,其核心内容是一个“爱”字,而且与诗人的经历与切身体验紧密相连,从情爱到母爱再到博爱不断地升华。一般评论家认为,《绝望》是她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但后来三部诗集的题材更加丰富,内涵更加深刻,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广阔。
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死的十四行诗》及命运
■杨建民
--------------------------------------------------------------------------------
1914年,智利的文艺家协会举办了首届圣地亚哥“花节诗歌比赛”。诗歌的头奖,人们没有犹豫便投选了出来,因为它感动了几乎所有的人。
1889年,一位将注定成为诗人的女孩,出生在智利北部一个名为维库尼亚的秀丽小镇。女孩的生活并不顺利。三岁时,他的父亲便弃家出走,家庭由此陷入困顿,女孩没有获得进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她的知识来自担任小学教员的同父异母姐姐。通过姐姐的传授和自己的努力,女孩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发表作品。
1906年,17岁的女孩爱上了一个青年铁路工人。她即刻成了诗人:“小路上,遇见了他。水面依然如故,玫瑰未开新花,可我的心却又惊又怕。”(《相逢》)女孩甚至直截了当――《我喜欢爱情》:“它在田垅间自由来往,它在清风中展翅飞翔,它在阳光里欢腾跳跃,它与松林紧贴着胸膛。”女孩的羞怯常常使她不能对情人吐露爱的字眼,所以,爱又往往成了痛苦:“我本是一个涨满的池塘,可对你却像干涸的泉眼一样。一切都由于我痛苦的沉默,它的残暴胜过死亡!”(《默爱》)但是,这个铁路工人却喜欢上了别的姑娘。写诗的女孩用民间形式的《谣曲》记下了这种情境:“他爱上了别的姑娘,那里洋溢着花香。唱着歌儿过去,只让刺儿为我开放……”最终,大悲剧降临了。由于至今不能清楚的原因,这个不忠诚又贫困不得志的铁路工人竟举枪自杀了,这给女孩心灵留下了永难愈合的创痛,以致米斯特拉尔终生未嫁。
1914年,智利文艺家协会主办诗歌比赛。此时,距那位年轻铁路工人自杀已经有五个年头。但是,爱情和死亡的巨大能量,一直在女孩胸中蕴聚。此刻,她必须将其释放出来。提起笔,三首《死的十四行诗》奔泻而出,那几乎是岩浆迸发:“人们把你搁进阴冷的壁龛,我把你挪到阳光和煦的地面。人们不知道我也要在那里安息,我们将共枕同眠梦在一起。像母亲对熟睡的孩子一样深情,我把你安放在日光照耀的地上,土地接纳你这个苦孩子的躯体,会变得摇篮那般温存。我要撒下泥土和玫瑰花瓣,月亮的薄雾飘渺碧蓝,将把轻灵的骸骨禁锢。带着美妙的报复心情,我歌唱着离去,因为谁也不会下到这样隐蔽的角落,同我争夺你的骸骨!”
这三首诗中(此处录一)全没有死的阴郁寂灭,只有爱情战胜死亡,超越死亡的坚定执着。诗的作者署着“卡夫列拉·米斯特拉尔”,这是那个女孩的笔名。《死的十四行诗》立即为几乎所有评委接受,它获得了这次诗歌竞赛的头奖。这个名字迅即传遍了智利,传遍了整个苍莽的拉丁美洲。
1922年,米斯特拉尔应邀到墨西哥参加该国教育工作。也就在这一年,美国纽约的西班牙学院为她推出了第一部诗集――《绝望》。《绝望》出版后,为米斯特拉尔赢得了巨大的名声。诗歌成功地宣泄了诗人内心的郁结,使她有可能将视野扩大,将心域拓展,她的爱又复活了。
她为《智利的土地》歌唱:“我们在智利的土地上舞蹈,她比丽娅和拉盖尔还漂亮。这块土地哺育的人/嘴上和胸中没有悲伤……”诗人变得欢快了。距离《绝望》诗集发表不过两年,她的又一部《柔情》呈献在了读者面前。这部在马德里汇编出版的诗集,是为智利、为孩子们写的。这些诗歌是能够轮唱的,为了向诗人表达敬意,四千名墨西哥儿童曾将其演唱出来。由此,米斯特拉尔成了拉美地区最富影响的抒情诗人。
1925年2月,她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智利,受到了各界的欢迎。政府也给她以极高的礼遇。她获得了博士学位,甚至成了智利最高退休金的享有者。从这年开始,米斯特拉尔被政府委派去外交界任职。在以后的时日,她先后担任过智利驻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美国等国家及地区的领事,晚年还担任了智利驻联合国的特使。.
在繁忙的外交公务同时,她始终没有放弃诗文的创作。1938年,为了捐助西班牙内战的青少年受害者,她的又一部诗集《有刺的树》(又译《塔拉》或《劫掠》)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出版。诗集中题材十分广泛,其中对大自然丰富、秀美的唱颂,描绘出南美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生活画面;与前部诗集情绪延续连接的,还有对母亲和孩子的爱意;不仅唱颂,她的不少诗篇,还反映了对印第安人苦难和对犹太民族不幸的深切同情。
1945年,由于“她那富有强烈感情的抒情诗,使她的名字成为整个拉丁美洲的理想的象征”,米斯特拉尔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在拉丁美洲,她是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诗人。在瑞典文学院士亚尔玛·古尔伯格的授奖辞里,对于米斯特拉尔的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为了接受这一简短的致辞,您无疑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我概述了您从小学教师到登上诗坛王位的非凡而又卓绝的艰苦经历。为了向丰富多彩的拉美文学致敬,我愿借此机会向拉美文学的皇后、伟大的悲剧女诗人、《绝望》的作者表示谢意!”
授奖辞虽然是对米斯特拉尔作品的整体评价,但其中特别提到的还是诗集《绝望》。纵观诗人的作品,《绝望》虽然格局略小,但却可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爱与死亡最深切的体会和挖掘。这种深广程度,是她对诗歌最独特又辉煌的贡献。这样看来,是《死的十四行诗》成就了作为诗人的米斯特拉尔;她也以此达到了诗歌的顶峰。智利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聂鲁达,在智利大学演讲时这样称颂它:“我认为,这些十四行诗达到了永恒雪山的高度,而且具有克维多(西班牙诗人)那样的潜在震撼力。”
纠正:
1.“花节诗歌比赛”的评委仅有三位,其中两位将票投给了米斯特拉尔的作品,其中之一的著名诗人曼努埃尔.麦哲伦之后成为了她的柏拉图式恋人,两人间通信尚有38封存世;
2.《死的十四行诗》是在该铁路工自杀后三年著成,铁路共自杀的原因是为了与另一个女孩结婚而挪用公款赌博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