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雨成的个人简介
揭雨成,男。湖南农业大学博导(1966.9-),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技与产业部主任,199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87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所工作,主要从事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及生物技术研究,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学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生导师,作物种质资源学博士生导师。湖南农业大学博导
(1966.9-),男,博士,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科技与产业部主任,1998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1987年从湖南农业大学毕业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所工作,主要从事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及生物技术研究,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种质资源学三级岗位杰出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硕士生导师,作物种质资源学博士生导师。
在苎麻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构建了主要麻类作物分子标记技术,获省部级成果奖6项,其中: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农业部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近5年内,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及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19篇,其他国家级学术刊物上18篇。主编学术著作1本,《苎麻抗旱性生理基础研究》(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4.4),参编7本,主要代表作为:1、用微卫星DNA标记分析苎麻品种的亲缘关系. 作物学报,2004 .(3) 2、Genetic Rlation Aalysis of Ramie Genotypes with RAPD Mrker NATURAL FIBRES SPECIAL EDITION 2001/21/1:1-7
。目前正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分子育种专题、国家科技基础性重点项目专题等12个课题。目前正在研究苎麻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建立苎麻等多年生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及其基础平台等,研究建立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种质鉴定、评价与创新利用技术体系;研究建立主要麻类作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培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1名;协助指导硕士生2名、博士生1名
科研简介主要从事麻类作物种质资源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分子育种专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平台项目,农作物保种项目等20余项。参加国家973前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1等奖1项(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主要完成人),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镉铅污染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与改良利用技术,主要完成人),获其他省部级成果奖6项;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10余次,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近5年内,在〈〈NATURAL FIBERS〉〉和国际学术会议及《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等国家一级学报上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主编《苎麻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合编《国家圃农作物种质资源名录》,参编6本。在《国家种质沅江苎麻圃的转移与重建》、《国家种质长沙苎麻圃的完善与配套工程》、《农业部沅江麻类资源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等重大项目的申报、实施等过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在麻类核心种质构建、重要基因资源发掘与有效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创制、鉴定、评价和筛选出一批优质、抗病、耐逆、耐重金属、生殖性状特异的苎麻种特优或特异性状的基因资源与近等基因系及一批育种急需利用的优良新种质;发掘了3000公支以上的一批苎麻特优种质,获得一批国家优异种质,并获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后补助。构建了主要麻类作物分子标记技术,采用RAPD富集法与探针杂交富集法首次分离了72个麻类作物微卫星序列,建立了以探针杂交富集法分离苎麻、红麻、亚麻微卫星的方法。利用Net Primer与Primer 3等软件设计了72对微卫星引物,并获得了苎麻、红麻、亚麻SSR最佳反应体系,形成了苎麻、红麻微卫星DNA标记2项专利。即:苎麻微卫星DNA标记,申请号:200510032422.8;红麻微卫星DNA标记,申请号:200510031930.4。首次构建了2个高质量的苎麻茎皮cDNA文库、获得了275条有效序列、12类苎麻茎皮功能基因序列、8个苎麻纤维发育相关基因序列。为苎麻功能基因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苎麻茎皮各类功能基因的克隆,遗传转化以及育种利用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从植物学性状,生长动态,花芽分化,内源乙烯,苎麻乙烯合成关键酶(ACC合酶)的克隆及时空表达特性等明确了:(1)苎麻不同性别材料的形态学差异和性别决定期,即苎麻第一花芽(最先分化的花芽)的性别决定整株的性别。花芽大小为0.20±0.067厘米,总节位为28-30节是两性苎麻的性别决定期;花芽大小为0.25±0.037厘米,总节位为24-29节是雌性苎麻的性别决定期;(2)乙烯是参与苎麻性别决定的“性激素”。乙烯在雌花中的含量高于在混合花和雄花中的含量,性别决定前期的苎麻茎尖乙烯含量小于性别决定后期,高水平乙烯释放速率诱导雌性苎麻的产生。乙烯抑制剂AVG和AgNO3可以使苎麻雄性化。(3)克隆了苎麻乙烯合成关键酶(ACC合酶)基因。(4)苎麻ACS基因的时空表达特性与苎麻性别表达的关系,ACS基因在雌株苎麻中的表达量也高于雌雄同株苎麻中的表达量。在苎麻杂种优势利用及苎麻性别控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为多年生以无性繁殖为主的雌雄同株异花的异花授粉作物的性别研究提供了参考。建立了SSH技术与RT-PCR技术结合克隆苎麻特异基因的技术基础。提出了苎麻抗旱性生理生化指标体系及早期鉴定技术,明确了苎麻、红麻等抗旱性的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的某些机理。提出了镉、铅污染对苎麻、红麻、亚麻生长的影响与改良利用技术。具体从事工作主要领域如下:
1、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学:制定和实施我国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规划和计划,主持和参加国家麻类作物种质资源、核心种质构建及优异基因发掘、利用及其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重点研究多年生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利用及其相关生物技术。
2、麻类作物分子生物学:麻类分子遗传进化、麻类基因资源分子身份证构建研究,构建麻类韧皮部cDNA文库和EST测序,麻类基因组学的基础研究,麻类纤维品质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麻类作物性别决定及相关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麻类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标记、定位、克隆及功能和定向遗传改良种质创新研究,研究苎麻转基因技术体系,麻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3、麻类作物抗逆机理及分子遗传改良研究: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抗旱、耐盐等抗逆性状的综合鉴定和评价,研究主要麻类作物抗旱、耐盐的形态、生理、生化及部分分子机理,麻类作物抗逆性状的遗传改良研究。
4、多年生麻类作物对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研究,多年生麻类作物种质资源的抗重金属污染的综合鉴定和评价,从环境生物学、植物生理生态和土壤污染生态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揭示多年生麻类作物抗污能力生理生态机理及其土壤污染的原位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