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承先

时间:2023-12-04 10:22:31编辑:资料君

刘承先的个人简介

刘承先,公路工程专家。曾主持多条干线公路的勘测、设计、施工及全国公路技术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工程质量,促进公路现代化建设,多次主持公路技术标准的修订和部分规范的制订,审批重要干线公路和大桥的设计文件,为我国公路建设及其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另有校长也以此为名。

基本资料

中文名:刘承先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东省淄博市

出生日期:1909年5月11日

性别:男

刘承先,公路工程专家。山东淄博人。1932年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系。1945年至1946年在美国进修。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主任督察工程师、宝鸡渭河大桥工程处处长。建国后,历任西北交通部处长,西北交通局总工程师,交通部公路总局、公路局副总工程师,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委会副主任委员兼总编辑,中国公路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二届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负责西(安)汉(中)、汉(中)渝(重庆)、乐(山)西(昌)等公路及宝鸡渭河大桥的测量设计与施工工作。撰有《山地公路定线之研究》、《青新公路视察报告》等论文。

人物简历

1928-1932年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学士学位。

1932-1934年任山东省建设厅水利专员兼工程专科学校主任教员。

1934-1936年任西汉公路工程员、副工程司。

1936-1937年任甘新公路副工程司兼段长。

1937-1938年任西兰、西汉两路工程处宝汉总段正工程司兼总段长。

1938-1941年任汉渝公路正工程司、测量队长、总段长、设计科长。

1941-1943年乐西公路正工程司兼第二桥工所主任,川滇西路管理局总段长。

1943-1945年任青藏公路工程处副总工程司。

1945-1946年赴美国联邦公路总署进修一年另四个月。

1946-1949年任西北公路局(后改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主任督察工程司,其中1948-1949年任宝鸡渭河桥工程处处长兼主任工程司。

1949-1952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工程处、计划处处长。

1952-1954年任西北行政委员会交通局总工程师。

1954-1956年任中央交通部公路总局工程处副处长。

1956-1989年任中央交通部公路总局、基建总局、公路工程管理局、公路局、工程管理司副总工程师。

1990年退休。

1963年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78年及1985年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1990年授予荣誉理事。

1979及1983年当选为中国铁道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1980年后,任交通部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总编兼中国公路史第一册主编。

1978年任交通部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刘承先,出生于山东省长山县(今淄博市)。1932年,毕业于国立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学位。毕业后,到山东省建设厅任水利专员兼该厅所设工程学校任(大专)主任教员,曾讲授应用力学、材料力学、水利学、桥梁结构学和公路建筑学等课程,自行编译了有关课程的讲义,培育了一批学员,多人成为公路建设的技术骨干。1934年开始到公路部门工作,直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转战于我国西北和西南地区,历任西汉、甘新、宝汉、汉渝、乐西、川滇西及青藏公路的段长、总段长、测量队长及副总工程司等职。1945年,他通过考试,被选派赴美国进修。回国后,又到西北公路局,后改为交通部公路总局第七区公路工程管理局,任主任督察工程司及川陕公路宝鸡渭河桥工程处处长兼主任工程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工程处、计划处处长,西北行政委员会交通局总工程师等职。1954年调北京,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工程处副处长。1956年,提升为副总工程师,并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以后公路总局机构多次改变,他均担任副总工程师,30多年来,一直没有总工程师。“文化大革命”后,他实际上代行总工程师职责,决定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在公路局工作后期,从1980年开始,兼任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总编,并任《中国公路史》第一册的主编,以较大的精力投入编史工作。1990年退休。

刘承先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及1985年两次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0年第三届理事会授予荣誉理事。1979年及1983年当选为中国铁道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人物贡献

主持多项干线公路测设施工

刘承先自1934年至1945年间,一直在大后方公路建设第一线负责测设及施工工作。他所承担的路段,大多是工程比较艰巨困难的路段。如西汉公路褒城鸡头关路段、甘新公路河口至红古城路段、汉渝公路第四总段(万沅至清华溪)及青藏公路等,有的是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路线难于通过,有的在峡谷之间,有的是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处理十分困难,有的经过少数民族地区,地方势力盘踞,施工困难等等。但他都想办法,克服困难,历尽艰辛,建成了这些公路,为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公路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1934年,他在西汉公路褒城鸡头关路段的测设施工中,由于沿河定线,石壁陡峭,状如鸡冠,路线无法绕避,乃以3座隧洞连续穿越,大大减少了工程量,且线形优美。在施工工艺设计中,采用了正规的分段面开挖。这是我国公路上最早按公路技术标准及正规施工工艺设计开凿的公路隧道。1938年,他在汉渝公路任第四测量队队长和第四总段段长时,由于汉渝公路要求标准较高,而万沅县城南,经石冠寺至清华溪间一段,约10余公里,地形陡峭,石方工程艰巨。为使线形平顺、优美,他又利用西汉路鸡头关的经验,开凿了凉风垭及石冠寺等4座隧道,每座隧道长10余米至数十米。另外,在西洞门还设计建造了钢筋混凝土栈桥1座,景观优美。采取这些技术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工程量,降低了造价。当时交通部公路总管理处处长赵祖康,还为隧道题写了“秦川锁钥”4个大字,铭刻在石冠寺隧道洞口处,以示鼓励。

在甘新公路河口至红古城路段,所经谷涧、台地多是水浇良田与果树园林,两侧峡谷,则石壁陡峭,且傍临灌渠,路线设置十分困难,经他反复勘测,精心设计,尽量避免占用水田果园,在开石路基内侧加凿渠道,路渠并举,路成渠就,深得群众赞誉。

青藏公路(系老青藏路,即今青康公路),地处高原,地形特殊,地质复杂。有海拔近5000米的马拉驿高山,有长江、黄河上源的通天河与黄河沿,还有深沟、草原、戈壁、泥沼、湖泊、沮洳地、乱石滩等特殊地段。当时工程处派出6个测量队,(后为6个施工总段)他做为副总工程师,领导第1、2、3测量队(总段),负责湟沅至黄河沿段的测设与施工。由于该路的线路长、工期短、劳力不足、资金缺乏,不可能对这些复杂的地质、地貌进行根治处理,设计施工均十分困难。当时他根据经费的可能和群众的经验,想办法克服困难,采取简易处理或绕避,使路线迅速修通,并为高原筑路积累了许多经验。其后,又曾对青新公路(大部分路段为现在的青藏路)实地视察,该路地质同样十分复杂,根据他的经验,经过勘察,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写成《视察青新公路施工报告》,供改建之参考。

在多年的工程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45年,赴美进修的主题就是“公路勘测设计与施工”,由美国联邦公路总局安排,实地考察了美国30多个州。回国后,将考察的收获与其实践经验相结合,编写了《山地定线及改线问题之研究》一篇论文,代表了我国老一代选线工程师的呕心沥血的经验总结,实为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实用价值之作。

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刘承先在数十年工作中,一贯积极采用和支持先进技术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除前述在我国公路建设中,首先采用隧道及一些特殊地质的处理技术外,在路面工程中,他首先于1938年在我国采用了天然砂砾级配路面,就地取材,效益很好,使我国公路路面增加了一种结构型式,在技术上提高了一步。在西汉、西兰两条公路上,进行铺筑。这种路面结构,不仅降低造价,而且在未来改建提高为沥青路时,作为基层结构,优于泥结碎石路面。

多年来,我国公路建设一直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群众戏称公路施工队伍为0179部队(以四个数字之形状,代表萝筐、扁担、锄头、铁铲四种手工操作时的筑路工具)。为改变这种落后状态,1955年,他任公路总局工程处副处长时,在京周公路施工中,在我国首次组织实施正规的机械化施工与大规模的沥青路面铺筑,开创了我国公路工程全面机械化施工的新局面,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技术效益,使我国公路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一步。

1956年,在我国缺乏大规模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经验的情况下,他又组织力量,负责对京津公路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改造和扩建。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首次大规模的刚性路面的实践,并首次采用了蒸汽养生预制块,是一次规范性的路面建设,为刚性路面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在桥梁工程方面,他1948年在负责修建宝鸡渭河大桥时,该桥单跨孔径虽不算大,但全长576米,为当时最长的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且工期紧迫。他采用了排架桩墩、T型连续梁等轻型结构。并在我国首次采用预制装配构件和冬季保温养生等先进工艺,使该桥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就建成通车。这些新结构、新工艺为我国公路桥梁建设技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他在检查西兰公路亭口桥桩基工程时,施工人员误认为已将钢筋混凝土排架桩墩的基桩打穿了石层,即将浇铸上部结构。他查阅了打桩记录,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疑问,经过挖验,证明不是打穿石层,而是将桩头打坏了。经他建议,改变计划,在石层上采用托梁接柱的办法,进行处理,避免了由于质量事故造成的巨大损失。当时获得西北交通部的表扬和群众的好评。

1957年,他还根据有关同志的建议,亲自主持,组织科研、设计、施工三结合,为之跑设备,落实工地,在京周公路上,卢沟桥西侧,引用苏联经验,修建了我国公路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试验桥。为我国公路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的建设取得了初步经验。

1970年交通部组织编制的“四五”科技发展规划中,为实现现代化,提出以京津塘为样板,兴建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时,他积极支持。1972年亲自参加,两次沿线调查,提出修建方案及概算。后又与负责测设的有关同志商定一些主要技术指标和重要技术问题。中间由于对我国是否应修高速公路争论不休,几经反复,历时10余载,但他坚决支持,特别是在前期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高速公路终获实现。

1979年,他率团参加第十六届国际道路会议,发表了《中国公路简介》,介绍了我国公路建设技术发展的概况,引起各国代表的重视。通过会议交流,还将旧沥青路面再生、设临时中间墩的桥梁顶推法、乳化沥青等技术带回推广,效果很好。

主持管理并编写中国公路交通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他在西北工作,曾负责组织西兰、西汉、华双三条干线公路的抢修和改建工程,迅速恢复通车,有力地支援了解放西北的进程。其后,又负责西北地区干线公路的规划及组织进藏公路的抢修等工作。

1954年调中央工作后,在工程处工作期间,主管全国各大区、福建、华南、康藏三大工程指挥部,以及后来改组的7个工程局和5个设计院所负责的福温、广海、广汕、京周、京津、潍荣以及东北若干干线公路的施工组织管理工作。贯彻三阶段设计,实施工程监理验收等,促使我国公路建设规范化。

1956年,提升为副总工程师后,为贯彻政策,顺利施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他致力于强化技术管理工作。主要为:

1.加强技术标准、规范、定额等的制定。在此期间,他负责主持了《简易公路设计准则》的制订,1959年《公路设计准则》技术指标的修改,1967年公路桥涵荷载与净空标准暂行规定的编制,1972年及1981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编制与修改。

为使公路技术标准的有关参数更符合我国实际,根据军事部门提出的低等级路有些重武器通不过的意见,1956年他亲自主持与总后协作,在沈阳至本溪的公路上进行了实地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对有关参数进行了修改。

此外,他还亲自审阅修改定稿了沥青路面、渣油路面、级配路面等施工规范。组织编写审定了《公路基本建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试行)》、《公路工程技术监理办法(草案)》、《公路工程验收办法(细则)》等技术管理文件。

2.负责设计审批及施工检查。在此期间他曾负责京原、兰宜、潍荣、天山等新建公路、青藏公路冻土整治和沥青路面铺筑、川藏公路的整治提高、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以及安徽五河、湖北光化、洛阳黄河、山东北镇黄河、营口田庄台、吉林扶余、云南南盘江及福建乌龙江等著名大桥的审批与施工检查。对这些干线公路和大桥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洛阳黄河桥原设计桥长达4000多米,经他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研讨,改为3000多米,减少桥长1000多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

3.坚持实行竣工验收制度。为检验工程质量,总结经验,准确交付使用,他坚持实行竣工验收制度。他首先组织制订了验收办法,规定了各项工程验收的误差等标准。亲自参加或主持了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并请科研单位进行必要的测试,使验收工作具有科学依据。对这项工作,他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作好评定,以激励先进,警惕不足,不断推动建设质量的提高。

1982年后,刘承先即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公路交通史的编写工作。这是一套洋洋近千万言的公路交通专业史的巨著。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第一册已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二册,已由其他同志负责,正在编写审定中。刘承先作为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及总编,亲自组织力量,搜集资料、参加编写,审改定稿。除主编完成了《中国公路史》第一册外,对各省、市、区的第一册史稿,亦均亲自审阅,历时十载,呕心沥血,为这套丛书的编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他还亲自审阅修改定稿了沥青路面、渣油路面、级配路面等施工规范。组织编写审定了《公路基本建设设计文件编制办法(试行)》、《公路工程技术监理办法(草案)》、《公路工程验收办法(细则)》等技术管理文件。

2.负责设计审批及施工检查。在此期间他曾负责京原、兰宜、潍荣、天山等新建公路、青藏公路冻土整治和沥青路面铺筑、川藏公路的整治提高、京津塘高速公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以及安徽五河、湖北光化、洛阳黄河、山东北镇黄河、营口田庄台、吉林扶余、云南南盘江及福建乌龙江等著名大桥的审批与施工检查。对这些干线公路和大桥的设计施工,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如洛阳黄河桥原设计桥长达4000多米,经他组织有关专家共同研讨,改为3000多米,减少桥长1000多米,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投资。

3.坚持实行竣工验收制度。为检验工程质量,总结经验,准确交付使用,他坚持实行竣工验收制度。他首先组织制订了验收办法,规定了各项工程验收的误差等标准。亲自参加或主持了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的验收工作,并请科研单位进行必要的测试,使验收工作具有科学依据。对这项工作,他以实事求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作好评定,以激励先进,警惕不足,不断推动建设质量的提高。

1982年后,刘承先即以主要精力从事中国公路交通史的编写工作。这是一套洋洋近千万言的公路交通专业史的巨著。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第一册已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第二册,已由其他同志负责,正在编写审定中。刘承先作为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委会的副主任委员及总编,亲自组织力量,搜集资料、参加编写,审改定稿。除主编完成了《中国公路史》第一册外,对各省、市、区的第一册史稿,亦均亲自审阅,历时十载,呕心沥血,为这套丛书的编写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

人1刘承先.山地定线及改线问题之研究.西北公路月刊,1947

2刘承先.视察青新公路施工报告.西北公路月刊,1949

3刘承先.中国公路简介.维也纳:第十六届国际道路会议论文集,1979.

4刘承先主编.中国公路史第一册.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0.

刘承先曾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63年当选为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道路工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8年及1985年两次当选为中国公路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90年第三届理事会授予荣誉理事。1979年及1983年当选为中国铁道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

县级优秀教师

人物简介

刘承先是邹岗中学最年轻的一位副校长。一九九一年九月,师范毕业的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和追求,走上了三尺讲台。从那一刻起,他就立下了“当园丁培育百花,做黄牛无私奉献”的誓言,在学校这座百花园里,用汗水放飞了自己的青春梦想,用真情演绎着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青春印记……

孜孜以求

他深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培育出合格的人才,首先自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他不断加强思想修养,以良好的师德形象规范自己并感召学生;谦虚谨慎,遇事持重;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苦练基本功:一口流利的普普通话,一手漂亮的“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在我们邹岗中学他是最早并能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的人,又是最先用电脑办公的人。谈吐书画,样样能行,勤奋好学,敢为人先,充分展现出青年教师的生气与活力。有一年,政府办公室缺人写材料,想借调他去。应该说他有能力干好这项工作,个人的发展空间也很大,但他始终离不开自己钟情的教育事业,离不开求知若渴的孩子们,于是他顶着压力,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毅然决然回到了学校任教,甘当人梯,甘守清贫,无怨无悔。

循循善诱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传授知识的能力,更要有教会学生做人的热心。每周星期二该班的语文早自习,便成了刘老师的“谈话课”。教室旁,办公室里,经常看到他与同学交谈的身影。分别找来不同层次的学生,或委婉批评,或热情鼓励,或指点迷津,或重振士气。一次次共同探讨,茅塞顿开;一句句关心问候,语重心长,唤醒了多少迷惘,培养了多少自信。他还利用作文评改的机会与学生进行书面交流,他凭着高尚的师德,凭着敏锐的观察,从不放弃、不抛弃每一个“问题学生”。爱心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在同学们的眼里,刘老师不仅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教师,而且是一个值得依赖的长者、更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因了他朴实的关爱,悉心的呵护,留守孩儿温暖了,贫困生振作了;学困生开朗了,淘气包们也被感动了……

有一回,派出所的干警来学校给学生办理身份证,照相场地设在四楼,正在亲临现场指挥的刘承先,发现八0五班有一个残疾女孩正在为上不去流泪。见此情景,他毫不犹豫地抱起这个胖乎乎的瘸腿女孩,直奔四楼。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一种境界。刘老师这种视学生如亲人的善举在学校广为流传。

步履匆匆

刘承先办事踏实,工作勤奋,始终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使命,在教育教学方面起到了龙头和示范作用。他历任学校教研室主任、教导主任、主管教学的副校长等职务。近几年来,他以强烈的主人公意识,以“发展教育,振兴学校”为己任,带领全校师生践行“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办学方针,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的热潮之中,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在他的统一指挥和协调下,学校教研活动开展得井然有序,红红火火。连续几年被评为“孝感市教学质量先进单位”“孝昌县教学质量示范学校”。尤其是在自己校务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还坚持参加各项教研活动。“推门听课”,深入课堂,突破专题,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他待人真诚,评课中肯,热情关心帮助他人,使得像刘康、张勇、刘方亮等这些刚上讲台的非专业的年轻教师在教学上进步很大,提高很快。

硕果累累

因为他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都能以身作则,所以在学校很有感召力。他是一位九年级语文老师,多年来一直站在中考最前列,从来没有下“火线”。备课时一丝不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备资料,备学生,备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在孝昌县中学语文“百本优质教案”评比活动中,他的教案多次荣获一等奖。公务再忙,杂事再多,抽时间挤时间也要写教案。

他上课时教态自然,普通话字正腔圆,粉笔字洋洋洒洒,有极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真正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传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愉悦送给学生。开展互动式教学模式,不断实践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形成一套扎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几年如一日,对学生没有轻蔑之举,更没有伤害之嫌。在三尺讲台上,和风细雨,润物无声;虽有八尺男儿潇洒的身躯,却有着妈妈姐姐般的柔情。他上课的艺术和风格使学生欢心,家长称心,学校放心。他所带的班级中考语文成绩在全镇乃至全县名列前茅,蝉联好多年。

在长期的实验教学实践中,他总结出了“实践引导探索教学法”和“言情模式教学法”等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他还坚持写教学后记、教学体会;积极进行“作文个性化”课题研究,并积极上好课题研讨课、示范课,受到了各级领导和老师的好评,很好地推广了实验成果,使个性化作文教学深得人心。在这一过程中,他撰写的论文《作文批改、评点要“凸现”个性化》,他编写的论文《窗外的世界真精彩》、《语文课堂提问设计漫谈》、《展开想象翅膀,让学生语文平台上起飞》等多篇论文在省、市、县等各级各类论文比赛中获奖。辅导学生有十余篇作文发表于各级各类刊物中。

如今,他不再是毛头小伙子了,已成长为一名思想境界高、教学过得硬、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他是校长的得力助手,是班主任的坚强后盾,是学生心中崇拜的偶像,是教师队伍中的学科带头人。他先后被评为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孝昌县教学能手”2006、2007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

上一篇:李亚军(演员)

下一篇:孔雀哥哥(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