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霞的个人简介
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评剧刘派创始人。刘翠霞 - 个人简介
刘翠霞,评剧女演员,工旦行。3岁的时候随母亲沙氏“下卫”讨饭,10岁时被卖给撂地艺人何丑子学唱辽河大鼓(辽宁大鼓),不久随师傅到大连谋生。11岁进了李金顺(李氏亦为武清人)的落子班,走上了评剧艺术之路,拜张百龄、赵月楼学唱评戏,并受到罗万盛指点。曾为花莲舫、李金顺配演。17岁挑班与李华山同组山霞社【又称为“山华社”】,曾常年在福仙茶园、北洋戏院、大舞台、天宝大戏院等场所演出,并应邀赴北京、济南、沈阳等地演出,名震华北,特别是京津地区。1934年在津有“评剧皇后”之称,1936年又被誉为“评剧女皇”,红遍津、京、冀、鲁及东北各地。年三十岁病逝。
刘翠霞 - 代表剧目
《雪玉冰霜》 、《劝爱宝》、《奇冤巧报》、《一元钱》、《玉镯记》、《三节烈》、《绣鞋记》、《移花接木》【即《花为媒》】,《珍珠衫》,《珍珠塔》等。三四十年代,高亭、百代、蓓开、昆仑、宝利等公司分别为其录制了唱片(现已收集39个剧目的唱片40余张)。
刘翠霞 - 人物生平
1923年 刘翠霞拜一位摆摊唱辽河大鼓的老艺人何丑子为师。不久,她便离开母亲随师父北上大连,走上了学唱从艺道路。三年后才又回到天津。
1926年 十四岁的刘翠霞拜李含玲为师改学评戏。李师父正式为她取艺名为刘翠霞。几个月后,经师父介绍推荐给当时名气颇盛的李金顺配戏。她聪颖好学,相貌秀丽,身段苗条,有一双充满灵气的大眼睛,不论在戏里戏外都非常传神。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刘翠霞在舞台上扮演的配角受到观众的喜爱。十七岁时就已经独挑大梁了。
1929年 天津《汉文时报》搞了一次评剧评选活动,刘翠霞被选为“评剧女皇”,名震京津两地,与上海的白玉霜齐名。为评剧早期四大名旦之一。
1939年 天津地区发大水,刘翠霞为赈济灾民和逃难的艺人,坚持大年初一还唱戏。
1942年 身体不适的她还坚持每天演出两场,由于病累交加,年仅30岁的她就去世了。
刘翠霞 - 艺术传承
传人有新翠霞(小翠霞),很好的继承了她的艺术,后成为天津评剧院的著名演员。宗其艺者有李玉芬、花艳玲、郭砚芳、小灵霞、六岁红、花淑兰等。
刘翠霞 - 艺术特色
刘翠霞是继李金顺之后的一为很有成就的女艺术家,她在继承李金顺艺术的基础上,创造了高亢宽广、铿锵淳朴的刘派艺术。刘翠霞是评剧旦角里的女高音,她的丹田气足,唱腔调门高,音程跨度大,曲调紧凑连贯,节奏急切有力,她的高音挺拔悠扬,激越奔放,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她在创演剧目时,不是死搬前辈的艺术,而是先在很好学习之后,根据自身的条件,改为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观众对她的改革很喜欢,在她演出时,观众踊跃叫好。观众的表现,对刘翠霞是一种很好的鼓舞,她在舞台实践中不断改革不断创新。逐渐的刘翠霞有了她自己的演唱风格,形成了刘派。她的艺术在天津生根发芽,她的演唱风格也就代表了天津评剧的大口落子风格。以后天津评剧名角全都或多或少的借鉴和吸收了刘派的艺术。
刘翠霞的嗓音高亢明亮、柔韧醇厚,音域宽达两个八度。有较明显的天津语音。素以定调高(A调,bB调)、起腔高、行腔音区高和泼辣奔放、喷口洒脱的演唱风格著称,世称刘派。其慢板唱腔在句型结构上已形成规范,上、下句起唱形式亦基本固定。在旋律上她把卫梆子(二六板)的腔调进一步评剧化;演唱时多将上句尾腔延长至下一板位,且做装饰性处理。她擅唱垛板,气力充沛,吐字清晰,每于句尾加用语助词。大段唱腔节奏铿锵、一气呵成。其搭调与早期相比,句幅有所扩大,旋律更加丰富,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演唱感情奔放,又擅用颤音,极有感染力。20世纪30年代中期于《莲英托兆》中所唱的反调慢板与一般的反调慢板有较大不同;又在《奇冤巧报》中运用了垛板转“悲调迷子”的方法。
刘翠霞 - 埋葬地点
刘翠霞死后,被埋在自己的出生地,即石各庄镇的敖嘴村。后那块坟地被划给了同属石各庄镇的李各庄村。刘翠霞的埋葬地点就在李各庄村南部毗邻“沙记坟”的地块,与沙氏祖坟相距百余米。在李各庄村,至今人们仍以刘翠霞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地名。
刘翠霞 - 艺术评价
刘翠霞是天津红达十五年的最受欢迎的评戏艺人。论其人,貌仅中姿,身材瘦弱,扮相只算清秀并不艳丽。她的成名主要是靠一条好嗓子,声音高亢,刚中有柔,发音甜润,味道醇厚,行腔婉转含蓄,拔高全用真嗓,低唱略带沙音,十分动听感人。尤善大段唱工,丹田气足,一气呵成。一句“搭调”可持续一、二分钟。演唱板式灵活,垛板“楼上楼”尤妙,一句赶一句,一字压一字,,十分紧凑火炽。刘翠霞一生的艺术道路可分三个阶段:
1930年前(早期),以继承为主,唱腔保持大口落子传统,基本上学习李金顺的唱法。
1931年至1938年(中期),是她的艺术飞跃发展的时期,在唱腔上有许多革新,力求突出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不受传统腔调的局限,扩大了音域范围,经常超出一个八度,有时达到十二度以上,这样嘎调突高,旋又压低,大大地提高了唱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突破了评剧原有腔调而独创一派。她一生演过一百多出新编及传统戏,又增添了武戏,丰富了评剧剧目。她思想从不保守,还滨过许多现代时装戏,如《一元钱》、《空谷兰》、《三女性》等。特别是她成为红伶后,温和谦虚的态度始终不变,严已宽人,注重戏德,实为戏曲界楷模。
1939年以后(末期),刘翠霞体弱多病,常演些歇工戏.但她生性好强,每遇大段唱工,犹勉力为之。当时天津评戏极盛,白玉霜、喜彩莲、芙蓉花、碧莲花、花月仙、花玉兰、朱宝霞、李宝珠、李银顺,小玉凤、鲜灵霞、爱令君等十余处评戏班经常对台演唱,而病魔缠身的刘翠霞每演必满,可见她的艺术实具有惊人的魅力。她的一生灌了许多唱片,几乎包括了她全部拿手戏的优秀唱段,为今日后学提供了良好的教材。她的唱腔是中国戏曲界珍贵遗产之一。刘翠霞暂短的一生,为评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