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盛(西政教授)的个人简介
李昌盛,男,汉族,安徽六安人。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量刑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知联会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从事诉讼法学和证据法学的研究。
人物经历
曾挂职担任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刑一庭副庭长(2012-2013)。
社会兼职
西南政法大学量性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南政法大学知联会副会长。
主要贡献
已在《法学研究》、《清华法学》、《现代法学》等刊物独立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2部,译著1部,合著3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课题一般项目、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西南政法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项目各一项,参与国家、省部级课题7项。
一、论文、随笔
1. 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在英国的发展,载《人民检察》2006年第23期。
2. On System of Time Limit of Custody,载《Asian Social Science》2006年第12期。
3. 从宽严相济看逮捕条件的完善,载《政法学刊》2007年第4期。
4. 英美证据法支柱的内在分离,载《比较法研究》(CSSCI)2008年第1期。
5. 为“事实说”辩护,载周永坤主编:《东吴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2出版。
6. Adversary System Experiments in Continental Europe,载《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2008年第4期。
7. 缺乏对抗的“被告人说话式”审判,载《现代法学》(CSSCI)2008年第6期。
8. 历程与方法:美国刑事诉讼的宪法化,载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9. 对抗式刑事审判考,载陈兴良主编:《刑事法评论》(CSSCI),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10. 边沁对沉默权的批判及其启示,载《前沿》(CSSCI)2009年第2期。
11. 为什么不羁押成为例外,载《湘潭大学学报》(CSSCI)2009年第2期。
12. 对抗式刑事审判概念辨析,载《法治研究》2009年第3期。
13. 对抗制刑事审判价值的批判性反思,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09年第4期。
14. 自由主义的演变和对抗式刑事审判的转型,载张海燕主编:《山东大学法律评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15. 侦查阶段的无罪推定,载胡平仁主编:《湘江法律评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16. 法定证据制度和刑讯,载徐昕主编:《司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17. 温和对抗制和超级对抗制:英美刑事审判之差异,载陈光中主编:《刑事司法论坛》,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18. 文化与审判,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5月28日第7版。
19. 刑事逼供和法治的代价,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18日第7版。
20. 认罪不仅仅意味着悔过,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6月25日第7版。
21. 英国决斗式审判的“理性”和“正义”,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7月16日第7版。
22. 《死刑证据规定》使所有公民受益,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8月10日第9版。
23. “坏人”也有尊严,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13日第7版。
24. 请你大声地说出来:我要保持沉默,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27日第8版。
25. 走出“逮捕中心主义”,载《检察日报》2010年9月23日第3版。
26. 公正的细节,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0月8日第7版。
27. 陪审团审判的风险及控制机制,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0月15日第8版。
28. 虚假口供的形成机理,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1月19日第7版。
29. 对抗制与刑事冤案,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12月17日第8版。
30. 刑事庭审的中国模式:教化型庭审,载《法律科学》(CSSCI)2011年第1期。
31. 身体语言与法官审判,载《法制咨询》,2011年第8期。
32. 德国刑事协商制度研究,载《现代法学》(CSSCI),2011年第6期。
33. 对质诘问权在欧洲人权法院的实践及启示,载《湖北社会科学》(CSSCI),2011年第12期。
34. “程序公正感受”研究及其启示(第一作者),载《河北法学》(CSSCI),2012年第3期。
35.违法侦查行为的程序性制裁效果研究――以非法口供排除规则为中心,载《现代法学》(CSSCI),2012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11期全文转载。
36.英国未成年人附条件警告制度及其启示,载《人民检察》,2012年第9期。
37. 事实认定的中立性,载《清华法学》(CSSCI),2012年第4期。
38. 刑事诉讼法学本科教材30年:现状、问题及改进,载《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4期。
39. 反思排除合理怀疑标准,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年第1期。
40. 道德命令与审判公正感受,载《兰州学刊》(CSSCI),2012年第4期。
41.虚假供述的第二道防线:口供实质补强规则,载《东方法学》(CSSCI),2014年第4期。
42. 口供消极补强规则的实质化,载《证据科学》(CSSCI),2014年第3期。
43. 内心确信的认知责任,载《刑事法评论》,2014年第2期。
44. 排除合理怀疑等于内心确信吗?,载《比较法研究》(CSSCI),2015年第4期。
45. “泛被害人主义”司法及其破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2015年第5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6年第2期全文转载。
46. 地方性刑事诉讼规则研究,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5年第2期,被人大复印资料2016年第1期全文转载。
47. 错案的轨迹:以虚假供述为中心,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48. 证明标准的德行之维,载《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2016年第5期。
49. 积极抗辩事由的证明责任:误解与澄清,载《法学研究》(CSSCI),2016年第2期。
二、专著
论对抗制刑事审判(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刑事审判:理论与实证(独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侦查程序与人权保障(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2月版。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保障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中国地方性刑事司法规则研究(合著),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三、译著
1. 错案的哲学:刑事诉讼认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