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军的个人简介
李烈军,博士,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冶金和材料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3 年 7 月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被分配回广西河池钢厂工作。 1987 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 年毕业。2002 年在上海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 。兼任广州博士联合会会长、广东省企业品牌促进会副会长、韶关市华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院长等社会职务。
其先后主持30多项国家、省、市和企业科研项目,有17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
2016年6月24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开放?共享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共评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荣获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奖,并作为嘉宾受邀在“开放?共享”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科研与教育实践。
2016年9月23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烈军应邀到武汉科技大学为该校6000名新生做题为《脚踏实地志高远,知行合一梦终圆DD校友李烈军的筑梦人生》的精彩报告。
基本情况
李烈军1962年6月出生于广西玉林一个普通家庭。李烈军,广西玉林人,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广州市优秀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广东省科协委员,广州市科协委员,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产业化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钢板钢带分技术委员会委员广,广东省企业品牌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广州博士俱乐部会长等10多项社会职务。
李烈军教授本科毕业于武汉科技大学,硕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毕业于上海大学。李烈军教授1990年―2010年在广州钢铁企业集团工作,先后任科员、科长、厂长助理,副厂长和集团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任等职位,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工作,2010年6月调任华南理工大学从事金属材料方面的教学、科研及产业化工作。
李烈军教授先后主持承担了包括国家863、973在内的各级科技项目32项,取得了一批创新性成果。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3篇,拥有10项国家发明专利,有16项成果获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广东省专利金奖1项,为企业和社会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3年6月李烈军教授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何镜堂院士一道共同荣获“广东年度贡献人物“,是广东省科教界仅有的两位获奖者。2014年9月荣获华南理工大学“我最喜爱的导师”殊荣。
工作历程
他经历了三次高考,1977年读高一时在老师的鼓励下参加“文革”结束后第一次高考,落榜;1978年,考上中专,他毅然决定放弃;1979年,他被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录取。
1983 年 7 月毕业于武汉钢铁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被分配到位于广西偏僻山区的三线军工企业――广西河池钢厂工作。他主动到一线当炉前工,做了炉前6个岗位,21岁成为全厂第一个大学生炼钢炉长。6个月后当上了“8小时厂长”――生产值班主任,指挥从原料、冶炼到铸锭等工序一百多人的员工队伍。
1987 年考取北京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1990 年毕业。2002 年在上海大学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 。
李烈军现为:博士,教授级高工,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李烈军教授曾躬耕钢铁战线三十余年,是业界公认的“技术大咖”、“钢铁战士”。2010年,他辞去广州钢铁企业集团研发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职务,以一名企业科技人员的身份进入华南理工大学,实现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
主要成果
从事钢铁事业30多年来,共在国内外刊物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90余篇,共有21篇论文获奖,其中三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一等奖;
主持了多项重大工程的谈判、建设、投产和达产工作,其中2000年主持了国家重点工程――广钢集团广州珠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续建工程电炉组的技术谈判工作;
主持或参与了30多项国家、省、市的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项目,包括国家863及973项目,有17项成果获国家、广东省及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高压高钢级厚壁海管开发及在南海深水天然气项目应用”项目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些成果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0项,制订标准1项。
进入华南理工大学6年来,他成功将企业实际需求和大学科研相结合,取得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时培养了一批实践型科技人才。
李烈军发挥整合资源能力强的优势,以先进金属材料研究为方向,将单一的材料研究,拓展到集智能制造、自动控制、仿真等为一体的系统研究,打造多专业、跨学科、有特色的研究团队,并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与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合作,并围绕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对新材料的要求不断突破。
获得荣誉
由于李烈军服务社会的突出贡献,他荣获2013年美丽南粤――广东年度贡献人物。
2015年底,李烈军任班主任的2012金属材料成型与控制班参加了华南理工大学校园十佳班集体的竞选,在华工600多个本科班中脱颖而出,荣获华工“校园十佳班集体”,这是华工本科班级集体的最高荣誉。同时该班也荣获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该班同学共34人,除了保研、考研和出国外,其余的同学都拿到了理想的offer(工作合约)。此外,李烈军带的首批3位2013级硕土生中有两位将到华为工作,他带的第一位博士生写的第一篇论文被行业顶级刊物录用,一位博士后也在行业顶级刊物发表了3篇论文。
2016年6月24日,由《科学中国人》杂志主办的“开放?共享论坛暨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本次活动共评出百余位“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其中,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荣获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奖,并作为嘉宾受邀在“开放?共享”论坛上分享自己的科研与教育实践。
观点见解
面对荣誉和多年来的科研与教学成果,李烈军教授多次谈到“知行合一,致真立人”,他认为,“u2018知行合一u2019的落脚点是u2018真u2019,科研追求真理,在社会上真诚待人,并且真心明白自己的追求和兴趣所在,不自欺欺人,坚持科研创新。u2018真u2019就是u2018立人u2019的灵魂,创新的保证。”
李烈军研究高等教育,就人才培养作出阐述,帮助学生实现几个层次的独立:经济独立,有一技之长,“授人以渔”;思想独立,勇于挑战权威,不断创新;精神独立,不完全依赖于社会评价,“板凳要坐十年冷”,矢志不渝;使学生通过受教完成自我实现,达到人格独立。
李烈军的见解中,个人成就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离不开华工大平台,华南理工大学提供了宽松的科研环境,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和国家金属材料近净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相关评价
有专业人士解读,李烈军没有特殊的家庭背景、没有特殊的运气,甚至如其所说没有特殊的智力,但其每一次放弃和每一次选择,都再创人生高峰。正应了那句:放弃是为了更高的追求!
江苏大学副教授霍向东和李烈军有着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他感到李烈军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很强的把握科研方向、整合资源、管理和创新能力,同时有丰富的工程背景和教育科研经历,建立了有特色、跨学科的科研团队。
李烈军教授具有包容、激情、细心等优秀品格,无私爱护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从平凡走向卓越,这都源自他博大的“立人”情怀,当然“真”已经溶入他的血液,进入他的灵魂,体现在他教书育人、科研创新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