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焕基的个人简介
金焕基(1913-1974),他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他的艺术观形成于韩国独立运动时期,并分别曾在巴黎、首尔和纽约学习与生活,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富有韩国韵味的抽象绘画。上世纪,亚洲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艺术也不例外。然而,让金焕基与众不同的是,他利用西方的绘画技法成功地表达出东方的、韩国的神韵以及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基本内容
金焕基:抽象中透出韩国的诗情画意
虽然金焕基(1913-1974)已经去世将近40年了,但他仍是韩国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他在上世纪30年代第一次接触到西方现代主义。他的艺术观形成于韩国独立运动时期,并分别曾在巴黎、首尔和纽约学习与生活,而且终其一生都在孜孜以求富有韩国韵味的抽象绘画。上世纪,亚洲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影响,艺术也不例外。然而,让金焕基与众不同的是,他利用西方的绘画技法成功地表达出东方的、韩国的神韵以及蕴藏在大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金焕基出生于韩国全罗道的Kijwa岛,但是他的艺术生涯始于上世纪30年代的日本。当时,受欧洲现代艺术的影响,实验风潮席卷日本艺术圈。在这股潮流中,焕基开始探索抽象艺术。这对韩国艺术界来说,还是崭新的东西。这个时期,他留下来的作品仅有几幅。在作于1938年的《Rondo》这幅画中,抽象与具象元素相互交融,被认为是最早的韩国抽象绘画之一。
上世纪50年代,金焕基开始运用韩国传统的图示――山峰、明月、梅花、白瓷等这些文人画中常出现的元素,作为绘画主题。众所周知,他十分喜爱朝鲜王朝(1392-1910)的瓷器。不仅收藏了很多,还把它们作为室内静物来写生,或者将之放在室外的月下梅前来描画。1956年,为了在艺术上更进一步发展,焕基移居巴黎。在巴黎生活的这段时间,他的描绘对象变得简约了,构图也更空灵了。线条成为他这段时期明显而重要的元素。
焕基做了很多努力,将韩国情韵渗透到他的绘画中。然而,他是怎样定义韩国文化的美呢?在一次法国电台的采访中,艺术家说,韩国的天空和大海都很蓝很清澈,韩国人喜欢纯净和简单的东西。这让我想到,也许焕基之所以选择抽象艺术,是因为他觉得这个形式能最好地呈现韩国的自然之美。在巴黎那段时间,他的绘画几乎都是蓝色调,让人想起韩国的晴空和海水。不仅如此,从作品的主题、色彩到技法,处处都透着艺术家对祖国的热爱。
1959年,金焕基回到韩国。但是在参加了1963年的圣保罗双年展之后,他又移居到了纽约。放弃掉在国内舒适稳定的生活,并不容易。但是为了达到他的艺术目标,他留在了纽约这个当时的西方现代艺术中心,直到去世。这的确需要莫大的决心和忘我的精神。他在纽约早期的作品大多有着诗意的名字,比如“冬日晨星”、“早春之声”,这些都可看作是对祖国自然美景的致敬。大约1967至1968年,具象元素在他的作品中完全消失,点和线布满了整个画面。这并不意味着他忘却了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在日记中,他写道,当思念远在祖国的亲友时,他便在画布上画点,并用线条将这些点包裹起来。
上世纪70年代是他艺术创作的全盛期。油画布上,只有点,以及铺满画面的颜色。看上去好像是画在纸上的一样。有时,他用深浅不一的蓝色涂满整个画面。有时,他只是用原色铺底,上面画点,让点与面形成鲜明对比。1970年,由韩国日报主办的第一届韩国大奖赛中,他以《我们将在哪里以什么形式再相见》这幅作品获得大奖,震撼了韩国艺术界。
也许是他已经在艺术上用完了他的全部能量,或者远在异乡的生活让他精疲力尽,在快到1974年时,他在日记中常常抱怨身体上的不适。他当时的作品也反映出他的健康和精神状况不佳。其绘画色调变得暗沉,以前常用的蓝色被后来的灰色所代替。1974年7月25日,金焕基由于手术后未能康复,逝世于纽约的一家医院。在他离世之后,他的作品在韩国及海外继续被众多艺术爱好者参观欣赏。他的夫人金乡岸女士于1993年在首尔建立了焕基博物馆。
在他的一生中,金焕基从未在艺术的探索上停止脚步。他的从艺道路虽然开始于学习西方技法,但他一直尝试将之转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并成功得开创出饶有韩国情趣的抽象绘画。金焕基在韩国现代艺术史中的地位非常高,他也是承上启下,连接韩国现代艺术进入当代艺术的桥梁。无怪乎他的作品受到后辈的喜爱,并在韩国拍卖行中屡获高价。
画作拍卖
2016年5月29日,韩国已故著名抽象派画家金焕基的画作在香港拍卖,以3000万港元(约2546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出韩国画家作品拍卖历史上的第三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