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宗仪

时间:2023-12-01 01:47:48编辑:资料君

匡宗仪的个人简介

匡宗仪,男,1932年10月出生,湖南邵东人。

简介

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他身为湖北省公路厅监察室副主任,积极响应中共湖北省委“围垦荒湖兴办农场”的号召,毅然放弃住在大城市、干在大机关的舒适条件,接连递交三份申请,恳求下放,作为一名拓荒者到了“水涨一片汪洋,水落一片荒场”的 汉南。并把爱人和小孩的户口也由城市迁到了农场。从此,踩芦苇路,住茅草棚,一顶斗笠,一双黄胶鞋,泥里来水里去,匡扶正气,宗法马列,仪效先贤,把自己与人民的农垦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

匡宗仪先后干过基层经济工作,主持过国营农场工作。不论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地完成工作任务;不论在哪里战斗,他都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廉洁奉公,时刻维护共产党人的崇高形象。

个人经历

1979年,匡宗仪担任中共乌金农场委员会书记时,总是选择问题多、基础最差的地方蹲点,认真调查研究,冲破重重阻力,坚定地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在全国农垦系统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次年,农场粮食总产增3成,农工人均收入长1倍。

1981年,他拖着多病的身体,领着农工开发资源,搞综合治理,和大伙吃住在工地,一连几个月不回家。经过3个冬春的奋战,2.8万亩血吸虫病传染地带基本得到根治,1.8万亩农田实现了旱涝保收,农工人均收入突破千元,家家吃上自来水,户户安上电灯,村村通了公路。

1984年,他告别28年的农垦生涯,担任区政协副主席、中共汉南区委统战部长,恪守“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的原则,模范贯彻民主和团结两个主题,积极参政议政,谋大事、干实事。为制订《汉南区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他带队跑基层、走乡镇、串农户、写调查报告,用对知识分子真诚的尊重打动了专家、学者的心。依循这个规划,10多年来,全区的工业、农业、国民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3年多翻一番。他依靠自己的服务精神、铺路精神和人格力量,象磁铁一般,把最广泛的人凝聚在中共和人民政府周围,为“四化”大业殚精竭虑、献计献策。

1991年,他兼任区汉华纸厂筹建指挥长;本着“宁愿自己吃千般苦,也不能让国家亏半分”的思想,做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事情。在他的身上既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闪耀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之光。

1993年,他退休了,被中共区委、区人民政府聘为区汉华纸厂和区多种经营工作领导小组的顾问,他一不要顾问费、二不要聘书、三不要任何照顾,鞠躬尽瘁、忘我工作,为区里抓“小康”工程操碎了心,直到因心脏病突发溘然辞世。

匡宗仪长期生活和工作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染上了风湿关节炎和血吸虫病,后来又得了心脏病和高血压。尽管多种疾病缠身,然而他却很少上医院看病,而在自己家里拔火罐、贴风湿止痛膏。他去世后,殡葬工在给他换衣整容时,发现他身上的火罐印一圈挨着一圈,风湿止痛膏一张连着一张,竟有136张。在汉南工作的38年间,他只住过两次医院:一次是1980年春节期间治血吸虫病住了4天,第二次是去世前住了4小时,在他担任区政协副主席的10年间,他只报销过60.22元医疗费。

匡宗仪克己奉公的精神突出表现在对待房子、车子、票子上。1976年,他家住的平房因年久失修又急需拆迁,经组织安排才住进了区机关的统建宿舍。一住就是19年,直到他去世。房内屋外一直是原封原样,没有用公家一分钱去装修。

1986年,区政协盖了一栋宿舍楼,他亲自安排机关的工作人员住了进去,而分给他的那一套,他主动让给了区政协的一名党外副主席,还向区人民政府申请为区政协的另一名党外副主席解决了住房的困难。在车子问题上,他给自己立了几条规矩:省内长途公出用车,照顾年纪较大的非中共;集中活动跑片用车尽量搭乘便车;区内短途公出,能骑自行车的一定骑自行车;私事一概不用公车。不知有多少次,他到武汉市内去办事,都是搭便车去,乘班车回。他在票子上一向公私分明,除工资以外,其他名目的钱他从来不拿分文。每年的稿费,他大部分交给了政协机关,少部分接济了生活困难的同事。参加产品鉴定会或庆典仪式,他从未带回一件纪念品,他出差只住价格最低廉的招待所。无论是住队蹲点还是下基层调研,他不争吃不争喝,总是照标准付款。

匡宗仪对亲属子女要求之严是出了名的。工作上他不让家人介入,连电话都不让家人接。他的3个女儿1个儿子结婚,没办过一桌酒席。他弟弟死得早,留下两个儿子由他抚养。6个孩子的上学、工作、提干、入党,他没有说过一次情,没有走过一次后门。而他对朋友却热情似火,关怀备至。他的朋友特别多,而且多半是“老农垦”、农场农工、企业工人、党外人士。朋友有了困难,他总是千方百计帮助解决,或资助钱物,或找有关部门协调。他曾为一名素不相识、牢骚满腹的年轻人寄去热情的回信和几十元钱,并帮其找到工作;他把一位父母双亡的农工女儿抚养到走上工作岗位;他四处奔走,帮助知识分子、党外人士落实政策,解决了政治待遇问题;他时刻考虑农工的疾苦,积极向区领导反映农工退休费过低的问题……。

匡宗仪的家境并不富裕。他家里摆放的还是40多年前的衣柜,一台早被淘汰的12寸黑白电视机。他去世后,人们在清理遗物时,看到他留下来的衣服和鞋子只装了两个装化肥的编织袋。他一生最珍贵的遗产是:满满一柜子马列、毛泽东、邓小平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著作和为数不少的历史、科技书籍,以及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工作日记。

1995年2月14日零时15分,多年沉积的各种疾病一齐爆发,匡宗仪再也没有站起来,他离开了他和战友开垦的这块土地,离开了他深深爱戴的人民,享年63岁。

匡宗仪事事以中共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恪尽职守,艰苦奋斗,廉洁勤政,无私奉献,深受人民群众的拥护的爱戴。匡宗仪逝世以后,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新闻媒体,对他的模范事迹进行了大量报道;全国政协和地方政协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宣传和学习他;不少地方领导人纷纷撰写文章悼念他。每年清明节,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为他祭扫墓地。匡宗仪不仅成为政协、统战系统人们学习的榜样,而且作为共产党员的先进典型走向了全国。

上一篇:李显福(作家)

下一篇:李晓文(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