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尔莽阿的个人简介
喀尔莽阿,锡伯族,安佳姓,是伊犁驻防营锡伯营正白旗(今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依拉齐牛录村)人。他于1816年(嘉庆二十一年)出生,先祖阿尔彬昌,祖籍辽宁省沈阳市黄家乡官氏屯人,祖父阿尔斯郎,于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西迁伊犁屯垦戍边。
个人简介
喀尔莽阿19岁时,先为“披甲”服军役,后为正白旗空蓝翎,至咸丰七年(1857年),在喀什噶尔出征一次,打仗五次,因格外奋勉,经参赞大臣法福礼保奏荣获朝廷嘉奖:奉旨“著赏戴军功花翎,于应升之缺尽先用。”①
1855年,在他38岁时,任锡伯营镶蓝旗(今扎库齐牛录乡)骁骑校。
1858年(咸丰八年)7月14日,在他41岁时,任正白旗防御。
1859年授任牛录佐领。
1864年(同治三年)11月4日,署理锡伯营副总管职务。
1865年(同治四年)1月30日,授任锡伯营副总管职务,同年5月,任锡伯营总管。
1871年(同治十年)10月,署理锡伯营领队大臣,并关照伊犁地区的索伦、厄鲁特,察哈尔、绿营等营事宜。
从1866年(同治五年)初,伊犁地区被封建割据的“苏丹”政权占领,到沙俄完全占领伊犁地区后的近10年时间中,喀尔莽阿面对内外强敌,不怕威胁,忍辱负重,以巧妙的斗争策略,以报效祖国的赤诚之心,经多方努力,在其他部营,如伊犁满营(2个营)、索伦营、厄鲁特营、绿营等或被消灭,或被打散迁走他处的情况下,仍完整地保全了锡伯营的建制,成为清廷在伊犁地区的唯一官方代表,仍以大清官员的身份与“苏丹”割据政权打交道,与沙俄占领头目交涉有关事宜。
1878年2月16日(光绪四年正月十五日),喀尔莽阿受命任署理察哈尔营领队大臣。
1881年(光绪七年)3月,被正式任命为察哈尔营领队大臣。
1882年(光绪八年)4月7日,遇刺。
1864年(同治三年)6、7月间,新疆库车、乌鲁木齐、吉木萨尔、哈密等地相继爆发了暴动,同年9月13日,伊犁宁远城(伊宁市)维、回民暴动,一举占领宁远城。在农民起义发动过程中,一些本民族内部的清廷官吏和伊斯兰教上层头目、地主,巴依纷纷乔装打扮,钻进起义队伍,夺取了领导权。他们鼓吹宗教信条,煽动进行所谓的伊斯兰“圣战”,迷惑群众,转移斗争方向,煽动民族仇杀,建立分裂割据的封建政权,企图分裂祖国统一。
1864年9月,宁远维、回民暴动,回族阿訇马万信和署理阿奇木伯克的阿布都鲁疏勒(阿布都鲁素)、掌权阿訇那斯尔丁密谋,决定利用人民的力量,举行伊斯兰教“圣战”,阿布都鲁疏勒任军事指挥官。这样,起义尚未爆发,领导权就被这些官僚、阿訇所篡夺。之后,因贪赃枉法被伊犁将军明绪囚禁的阿奇木别克(官职名称)迈孜木杂特,被释放回宁远,他很快就居于上述这些人之上,自称“苏丹”②,旋即杀了阿布都鲁疏勒(阿布都鲁素)和那斯尔丁。马万信对此不满,率领回民军队在绥定一带也自称“苏丹”,不久,和卓马合木提杀了迈孜木杂特,当了苏丹。过了一段时间,阿訇肖开特又杀了马合木提,当了“苏丹”。接着,别克艾拉汗又赶走肖开特,自称“苏丹”。肖开特投奔马万信。马万信与艾拉汗战于界梁子。一年半之内,连续换了四个苏丹,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变成了封建主争权夺位的大混战。
自1864年9月宁远城暴动,到1871年沙俄入侵伊犁,这期间,喀尔莽阿历任锡伯营牛录佐领、副总管、总管。
1864年10月至1865年8月,封建主们相互谋杀争当苏丹的大混战时期,喀坚决反对苏丹割据势力。
1865年8月15日,在寡不敌众的形势下,为了保全2万锡伯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奉伊犁将军明绪手令,有条件地和苏丹割据政权议和,保持中立。之后,为了拯救伊犁地区15万人民的生命,为伊犁将军和苏丹割据政权之间的和谈奔忙。
1866年1月22日,惠远城被攻破,将军明绪自焚。
自此至1871年7月,喀继续有条件地和苏丹割据政权和平相处,保全了锡伯营的建制。
1871年3月26日,沙俄侵略者悍然向伊犁发动进攻,伊犁苏丹割据政权因施行暴政得不到各族人民的支持,5月15日,艾拉汗宣布投降,并亲自到巴彦岱引导侵略军头子科尔帕科夫斯基进入宁远城。
俄军占领伊犁地区后,把伊犁地区划归俄国七河省管辖,军事上采取的是殖民征服,政治上实行的是殖民奴役,经济上推行的是殖民掠夺,殖民统治长达10年之久。这期间,沙俄对锡伯营采取了军事恐吓和经济压榨的双重手段,派军队驻扎在海努克和镶黄旗,两地保持骑兵100多名以上。侵略军经常进行军事演习,荷枪实弹,耀武扬威,威胁恫吓锡伯营官兵。又以“按灶科赋”办法,强迫锡伯营交纳人头税,养鸡、养猪等家禽税,种菜税,吃水钱,扬场风税。还强迫锡伯营种植鸦片,广收鸦片税,既毒害锡伯人的身心健康,又以此牟取暴利。③当时暂驻塔城行营的伊犁将军荣全在给清廷的奏折中称:“伊犁各营人众被俄人逼索,困苦已极。奴才又难急赴伊犁,当又提银一千两.令台芬等运赴伊犁,交署理锡伯营领队喀尔莽阿,择其极苦者酌量散给,暂济苦难④”。可见当时伊犁各族、各营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
对于沙俄在伊犁地区的暴行,喀尔莽阿是坚决反抗的,对沙俄侵略军头目交办的事宜、“日向各营逼勒银物,索要户口册籍”的要求⑤动员锡伯营各级官员坚决抵制,不予办理。喀认为伊犁地区是大清朝的国土,锡伯营等八旗军政合一的组织,是属伊犁将军统辖的,因此拒绝将锡伯营的户口册籍交给侵略当局,表现了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喀奉伊犁将军之令,向荣全及时报告了伊犁的情况。沙俄侵略者大为不满,便以“我国屡次交办之事,均不遵办。且将伊犁情况时常禀将军知道,以致伊犁各营人存二心”⑥为由,非法撤销喀的官职,同时派军队包围他家;将喀全家赶出家门,房屋的门窗贴上封条封闭,房宅周围拉上铁丝网,派兵看守,不让任何人进去。喀一家只好分散寄居亲友家。封闭达16天之久,才启封允许家人进房住宿。家人回家一看,孵小鸡的母鸡死在窝里,母猪将一窝猪仔吃完后,饿死在猪圈内。⑦喀仍继续向荣全汇报伊犁情况,沙俄侵略者更加恼火,将他绑架殴打,“看押凌逼”。⑧经过种种威逼之后,限期半个月离开伊犁,还威胁他:“若不速去,我们即派兵将你转送西悉比尔(西伯利亚)地方,永不令你回国。”⑨喀在侵略者的严刑拷打下,始终忠贞不屈,和侵略者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874年1月26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九),沙俄侵略军头目科尔帕科夫斯基终于派兵将署理锡伯八旗领队大臣和代理伊犁诸营事宜的喀尔莽阿逐出伊犁。
喀临行前,仍恋恋不忘锡伯等诸营的事宜,切嘱锡伯各官照旧办事,并留密人随时伺察,禀报给在塔城行营的伊犁将军荣全⑩。喀携带家眷,暂时离别自己的家乡,投奔到伊犁将军荣全在塔尔巴哈台建立的行营。
当时,在塔尔巴哈台地区有以下三部分八旗兵民:一是伊犁地区陷入“苏丹”封建割据政权的统治后,不堪忍受伊斯兰“圣战”迫害的索伦营(包括锡伯、达呼尔、鄂温克)兵民和被打散的察哈尔,厄鲁特营兵,于1866年后,从霍尔果斯一带撤入今俄境。他们共有3695人,离乡背井,沦落他乡,挨饿受冻。他们日夜思念祖国,沙俄不断逼迫他们臣服俄国,但他们始终不渝地进行返回祖国的斗争。在俄境辗转两年,于1868年底“由俄境旋回”,共“3400余名”⑾,“在塔尔巴哈台过冬,驻在塔城西四十里苇塘子地方。”⑿二是塔城行营中还有原轮班防守塔尔巴哈台台站的伊犁索伦营、锡伯营、察哈尔营、厄鲁特营的官兵,因伊犁地区被“苏丹”割据,接着又被沙俄占领,未能轮换回伊犁,而滞留下来300余名官兵。三是伊犁地区被沙俄占领后,不堪忍受沙俄侵略者的压榨而逃离伊犁,投奔到塔城行营的一部分锡伯营官兵。
以后,从俄境返回的索伦部从苇塘子地方移驻塔尔巴哈台,与原有的锡伯、索伦防守台站的官兵组成了新的塔城索伦营,其中有两个锡伯旗,六个达呼尔旗,号称索伦八旗,开始农业生产。
1875年5月3日(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清廷命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要金顺做好向西挺进的准备。命将军刘锦棠向盘踞南疆的阿古柏匪帮建立的“七城汗国”挺进。
1874年1月29日(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喀尔莽阿由俄国台路抵达塔城,伊犁将军荣全在城镇行营热情接见了喀,喀将伊犁地区被沙俄占领后的情况,向荣全作了详细汇报,荣全又将伊犁情况转报给已率军准备西进的金顺将军。为彻底解决塔城行营、索伦营兵民和塔城地区的粮荒,命喀负责领导官兵、旗营民众进行屯垦。喀积极率领兵民、闲散,准备耕牛、耕马、农具、籽种,挖渠引水,开荒造田。从事农业生产。
第二年,即1875年,为迎接西进大军,又派出另一支屯垦官兵,由色布西贤佐领率领,在今乌苏县车排子乡地方.从事农业生产。就近为西进伊犁的大军兵马储粮备料。
喀在领导农业生产中,穿粗布衣,与下级官兵同吃粗茶淡饭,风餐露宿,不分亲疏,奖勤罚懒,战胜酷暑严寒.连续四年获丰收。为解决西征军的军需粮草.清廷曾屡次指示:“金顺奏,古城粮石缺乏,极应妥筹接济。著左宗棠遵前旨,源源运解,以期士饱马腾。”⒀“景廉奏,会商军务,现在需粮万紧。”⒁“开屯为边防要务。”⒂因此喀在今塔城和乌苏县车排子乡地方屯垦丰收,很受左宗棠赏识。经左氏举荐,喀受到了清政府的嘉奖,并授予副都统衔。喀在塔城地区屯垦,为塔城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后来喀调离塔城后,索伦营继承喀的屯垦戍边事业,继续在塔城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向当地的哈萨克、蒙古人民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与哈萨克、蒙古人民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创出了农牧业相结合的生产经验,为城镇地区的近代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876年(光绪二年),左宗棠统率的西征大军。在新疆各族人民的紧密雩合和大力支持下,势如破竹,所到之处,捷报频传。到1878年(光绪四年),刘锦棠将军的部队,在南疆消灭了阿占柏匪帮,收复了吐鲁番和南疆全部城镇。金顺将军的部队。在收复乌鲁木齐等北疆城镇后,受左宗棠之命,进驻玛纳斯一带,随时准备以武力收复伊犁,给收复伊犁的中俄谈判壮以声威。同时,金顺向清廷奏请“自应及时兴利举废,渐复旧制”。“屯田为要务,勘明博尔塔拉及车排子地方堪以屯垦,拟分拨察哈尔、锡伯兵前往耕种”,“以兴地利而裕兵食”⒃。金顺认为。喀尔莽阿为人忠诚,功劳卓著,老练稳重,熟悉边务,特向清廷推荐。
1878年2月16日(光绪四年正月十五日),清廷命喀尔莽阿署理察哈尔营领队大臣。⒄喀接旨后,办好塔城地区屯垦事务的交接手续,率领300余名锡伯官兵、闲散,赴博尔塔拉屯垦,储备收复伊犁大军的军粮。
伊犁地区因被“苏丹”政权割据,和遭沙俄占领军的殖民统治、与内地交通被阻,无法与朝廷取得联系。原伊犁将军府所辖锡伯、索伦、厄鲁特,察哈尔等四营官兵,长达13年之久无法领取军饷,有的被打散。有的流入俄境,有的处在“苏丹”政权的奴役和沙俄的严密殖民统治下,虽能从事农、牧业生产,但多如牛毛的苛捐杂税,使各营官兵生活艰难,出现了披麻片、枕土块,炕无片席片毡,冬季出门一家人换穿一件棉衣的惨状。博尔塔拉的察哈尔16旗官兵及其家眷,已被打散,有的逃入深山老林,有部分察哈尔兵民,因战乱不能在原地生活,流落伊犁各地、当苦工,维持最低生活。喀到博尔塔拉后,看到的是广野无人,一片荒凉。第一年,他选定地方,在今博乐市区扎营建房,挖了约25公里长的“相根布哈”水渠(又称“垒渠或雅尔土罕),引博尔塔拉河水灌田。还派人到伊犁购买农具、耕牛、籽种,又动员滞留伊犁的锡伯营一部分兵民,来博尔塔拉参加屯垦行列。派察哈尔人乌尔哲布雅到伊犁地区与沙俄占领军头目交涉,招回在伊犁地区无法维持生活的察哈尔人。开始,侵略军头目说,察哈尔人生活很好,他们不愿回博尔塔拉。广大察哈尔人听到这个话后,纷纷到占领军头目住所,坚决要求准许他们返博。侵略军头目无奈,只得允许他们返博。遭受战乱迫害,离乡背井、穷困潦倒的340余户(约2000人)察哈尔人,1878年阴历9月15日,抵达博尔塔拉,得到妥善安置,由此正式恢复了察哈尔的八旗建制。⒅也有一部分察哈尔人,参加了屯垦。当年耕种数千亩小麦,因遭到虫灾,秋后颗粒无收。接着耕牛染疾.倒毙不少。后来从塔城索伦营来的锡伯官兵,又如数返回,留下从伊犁来的锡伯官兵和察哈尔人,生活十分艰难,官兵的饷银虽然向伊犁将军在塔城的行营领取。但因平叛刚结束,百废待兴,所以官兵的饷银不能保证按时如数发放,时断时续。到冬季,气候寒冷,官兵衣着褴褛,加之附近无商贾市场,衣食所需,均从伊犁、塔城二地运至,经常接济不上,有时不得不从伊塔二地的商贾借贷。喀为解决参加屯垦的锡伯官兵、闲散和察哈尔人的吃饭穿衣问题,和筹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捐出了自己的俸银,并变卖了妻子的陪嫁首饰,派人从俄国购回小麦籽种,对博尔塔拉沿岸地区再次仔细勘查。
第2年,即1879年,把垦荒地点移往距原垦地以西90里。这里夏季比较凉爽,土质较好,有一大片肥沃土地。从博尔塔拉河北岸开口,挖了引水大渠,约50里长,开垦约万亩耕地,大渠水就源源流进亘古荒原,在博尔塔拉草原上,第一次出现了阡陌相连、望不到边的庄稼地,这就是今哈日布呼地区。经过4年的耕耘,连年获得丰收,不仅解决了屯垦官兵的衣食,还解决了察哈尔16旗官兵的口粮。同时把大量小麦加工成面粉后,运往收复伊犁大军通过的交通要道五台、四台、三台、松树头等地,供应路过的大军食用。“解决了大军和各路防营部队的一部分军粮,实为博尔塔拉军垦之功。”⒆
对喀尔莽阿的屯垦业绩,清军曾两次给予表彰。一次是光绪四年三月(1878年3月7日),以“伊犁(应为塔城)屯田丰收,予锡伯营领队大臣喀尔莽阿等优叙有差”。⒇一次是光绪七年正月(1881年1月22日).以“伊犁塔尔巴哈台并安集海所属之南工暨博尔塔拉等处屯种军粮,收获出力,予署理锡伯营领队大臣果权、署理察哈尔营领队大臣喀尔莽阿优叙”。(21)光绪七年三月(1881年4月),清廷为了嘉奖屯种军粮收获出力的有功人员,正式任合喀尔莽阿为察哈尔营领队大臣,补授领队大臣印信。其余有功人员也给予“开叙加衔”奖励。
喀在博尔塔拉一面组织军民屯垦戍边,广积军粮,并为恢复察哈尔营的元气而努力奋斗。同时又深知沙俄之奸诈,预料到重新划定国界之事的出现,因此,就在察哈尔营与沙俄交界的地段上埋设界柱牌。果然,至1878年,清军消灭阿占柏匪帮,收复南疆所有城镇和消灭北疆乌鲁木齐、玛纳斯一带的另一个割据势力后,便开始了收回伊犁的中俄谈判。
1881年2月24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虽然收回了伊犁,但沙俄还是强行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1.3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赔款九百万卢布(合五百多万两白银)”。具体勘定边界时,沙俄从厄鲁特营、锡伯营、索伦营辖区内,均超越不平等的《中俄伊犁条约》,占领了一些土地,唯独未能从察哈尔营辖区内占一寸土地。这是因为在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后,中俄进行勘定西部边界的谈判。清廷命常顺为钦差大臣全权代表。常顺组织了一个谈判团,在划定察哈尔营防守的西北部边界线时,由领队大臣喀尔莽阿协办。当解决察哈尔营与俄国边界勘定的中俄代表到达察哈尔营驻地时,喀将双方代表迎至房内,设宴以礼款待。会谈中看到俄方划定的重新勘定两国的边界地图,红线从霍尔果斯河河源开始直到塔尔奇山山顶,再转向东,把赛里木湖囊括在内,沿罕楚卡山到确鲁噶尔石头桥.顺大路往北,沿铅达拉山的阿拉克托胡尔湖的东岸至大路。如依此地图,沙俄就要割占察哈尔部辖地的十分之八土地(22),相当于现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所辖的整个温泉县和博乐市的绝大部分。喀当即慷慨陈词:“这样看来,你们明显要消灭我察哈尔蒙古部。”接着拿出察哈尔部的地图,引导双方官员看边界的标志,界碑,口说手指,据理力争。俄官科尔帕科夫斯基目瞪口呆,无言对答,最后放弃吞并察哈尔部地方的主张。由于喀的努力,使沙俄再次割占察哈尔部驻守的国地的阴谋未能得逞。(23)
1881年9月2日(光绪七年闰七月初九日),清政府命令伊犁将军金顺督办接收伊犁事宜。
1882年3月22日,我方代表升泰与沙俄代表互换文约,正式接收伊犁,金顺将军亦随即率大军进驻伊犁。伊犁九城及所属各地,遭受长达十年的殖民统治,带着累累伤痕,回到祖国的怀抱。
1882年4月6日,喀尔莽阿奉命前往伊犁将军府临时驻地绥定,向金顺将军述职。他带着少数随从人员,于4月7日行至四台对面山坡下的扎墨彦布鲁克地方,落脚扎营,设置毡房住宿。歹徒巴达尔乘喀酣睡时,持刀猛刺其胸部多处.喀因流血过多逝世,终年66岁。巴达尔年26岁,受加马尔阿哄、赛列依的收买行刺。加、赛等人在“苏丹”割据时期,干了不少坏事,认为只有喀一人知道,害怕清军进驻伊犁后,被追究查办,故商定杀人灭口,就用重金收买巴达尔行刺。巴达尔乘喀去伊犁之机,找到喀后谎称从伊犁来博尔塔拉做买卖,现回伊犁 ,为途中安全,请大臣准许一起搭伴回伊。喀见其一普通青年人,就答应一同上路回伊。巴达尔乘晚问喀睡熟之机.窜入毡房行刺。(24)事发后,伊犁将军金顺、参赞大臣沙安泰向清廷报告了案情,上谕:“依法斩决凶犯。”巴达尔等3人被正法。1884年2月2日,清廷因喀原为察哈尔营领队大臣,照都统之例,发祭银10两,并按二等阵亡之例,发抚恤银200两,派官宣读悼文,在京城表忠寺立牌位祭祀,追封为建威将军,赐号国勇巴图鲁(25)。还令锡伯营将他的事迹,调查整理,报翰林院立传。
喀逝世的当年秋收后,在博尔塔拉与察哈尔人一同屯垦戍边的锡伯官兵、闲散.将在博尔塔拉屯垦中开挖的大渠和良田交与察哈尔营后,恋恋不舍地离别了共同战斗近五年的察哈尔人和博尔塔拉草原,回到阔别已久的伊犁锡伯营,投入屯垦戍边、保卫祖国疆土的新的战斗。
察哈尔蒙古人,为永远纪念喀尔莽阿收容安置流离失所的察哈尔人,重新建设家园,恢复察哈尔营16旗建制的伟大功绩,把喀到博尔塔拉后,第二年移营开挖的25公里长的大渠命名为“喀尔莽阿布呼”。简称“哈日布呼”,并以此命名此地,即今哈日布乎镇。这个地名成为永久纪念喀尔莽阿历史功绩的碑文,也成为锡伯族人民和蒙古族人民一起团结战斗、屯垦戍边的历史见证!
喀尔莽阿率领锡伯官兵、闲散和察哈尔人开挖的“相根布呼”大渠和“哈日布呼”大渠,当时灌溉近2万亩田地。经过5年的农业生产,向游牧的察哈尔人,传授了农业技术,为博尔塔拉草原发展农业生产,走农牧业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奠定了基础。锡伯官兵、闲散撤回伊犁后,察哈尔蒙古人、汉人和后到的维吾尔、哈萨克人,继续利用这两个大渠的水,耕种土地,发展农牧业生产至解放。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清淤、延伸、改建、扩大了上述2个大渠。当前,这两大渠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农业生产中,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这是锡伯族人民在近代历史上,对博尔塔拉地区农业生产的一大贡献!
喀遭“苏丹”余孽杀害后,博尔塔拉的察哈尔蒙古人。特别怀念他,为使子孙后代永远铭记喀尔莽阿对察哈尔蒙古人的恩情,他们为喀尔莽阿建立了祠堂,以表永远纪念。地址在解放初期的博乐县公安局的斜对面院内,1945年被毁。 .
喀尔莽阿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誓死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封建割据,英勇抗拒沙俄侵略者的斗争业绩,永远彪炳于史册!
文中注释
①咸丰八年军机处《满文月折档》。
②苏丹(Sultan)系波斯语,意为君主。
③⑦希布祥《沙俄侵略伊犁的有关情况》(锡伯文手抄本)。
④同治十二年十二月初四日,《伊犁将军荣全奏,锡伯等人众,日被俄人逼索苦甚,支银暂济片》。
⑤同治十一年四月十九日,《伊犁将军荣全奏俄人勒索凌虐锡伯兵民等情折》。
⑥⑧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93卷16页,86卷38页,93卷17页。
⑩同治十三年四月初八日,《军机大臣奕忻奏俄人久占伊犁驱逐锡伯营总管喀尔莽阿折》。
⑾⑿《清穆宗实录》卷249,第2213页;卷318,第20―22页。
⒀⒁⒂⒇(21)《清德宗实录》卷10,第5页;卷11,第11页;卷13,第12页;卷69,第8页;卷126,第16页。
⒃《清高宗实录》卷7,第3页。
⒆《清德宗实录》卷65,第15页。
⒅《喀尔莽阿书信集》(锡伯文手抄本)。(
19)(22)(23)(26)《牛录佐领伊克吉春、驼马处主事丰绅泰为查其父、祖之事的呈文》。
(24)光绪八年七月十六日,《伊犁将军金顺奏喀尔莽阿被刺殒命及审办凶犯折》。